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賢外之音】王室該不該管?

自政治大海嘯後,馬來西亞許多領域開始充滿了生氣,在許多圈子可說是朝氣蓬勃,熱鬧不已。就連以往在我們印象中只有在華誕放假以及冊封勛銜的時候才會想到的蘇丹也一起共襄盛舉。

近來發生的許多事都跟王室扯上關係。例如:玻璃市州務大臣風波、登嘉樓州務大臣風波、雪州行政議員名額分配以及最近吉蘭丹州王儲的回教國言論等。

若要談論王室權力的話,必須追溯到馬哈迪時期。在80年代,馬哈迪大權在握時,發動修憲運動,促成法律可以在國家元首未批准的情況下,依然能夠通過和生效。90年代,馬哈迪再次削弱王權,撤銷了統治者的免控權。兩次事件,削弱了王室的權力。自此,王室的力量就開始銳減,但以目前的王室力量看來,也足以影響國家的政治局勢。


跟馬來西亞同樣是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在處理的君主權利方面就相當成熟。英國王室與內閣的權利轉移是透過彼此間的信任以及默契而慢慢形成的。自1952年就登基的現任英國君主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雖然只是象徵式的君主,但是卻深受人民的愛戴。甚至連歷任首相每周都會覲見女皇一次,聽聽她對國家的發展的建言。英女皇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她長期都扮演著不參與政治,超然中立的角色。若發生任何憲政危機時,她就是最佳的協調者。因此,名存實亡英女皇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

曾經聽過一個英女皇的小故事,據說是真人真事。英女皇有一次到國外做官方訪問。上台致詞時,才發現政府官員給她的演講稿和當時的場合完全不相關。但是,女皇還是一字不漏的將整篇演講稿念完。因為,她不希望因此推翻內閣的決定。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英國皇室和政府的默契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上的。


話說回來,雖說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是象徵式的,但是在某個程度上君主卻可以改變國內的政治局勢。登嘉樓州務大臣風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國陣在登州獲得人民支持,取得三分之二多數議席執政;國陣也希望由前大臣依德利斯,繼續領導登州政府,但登州王室卻屬意阿末賽益出任新大臣。原本將引發的憲制危機,隨著巫統最高理事會接納登州王室所欽點的阿末賽益,出任登嘉樓州務大臣而落幕。在全國大選中,國陣獲得人民的委託,取得州政權。但是,該州的州務大臣卻由王室決定,這是很弔詭的一點。

因此,筆者認為王室成員必須保持超然中立的態度,當然,在必要時可以向中央政府或州政府提出建言。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調解國家內的問題。














李政賢
賢話家常


2 流星痕:

Edward李 提到...

就宪法上而言,“管”“理”国家发展的权限,应该在于民选投票的政府,就算,我们不清楚,到那过程底有多清洁。。。但,王室也应有本身能发挥的角色,应该以体恤人民百姓为本的精神面貌,发出警告的信息,制衡漠视民意、滥权的政府。但是,未免王权复辟,王室直接干涉,又是得受到另一方面的牵制,环环相扣。

结论:如果纯粹保持超然中立,恐怕这不是人民的意愿,基本上,如果一个民选的政府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他们有何须插手呢?我认为,如果人民有诉求,王室最好能扮演的角色就是加插在决策的当儿,务求让决策者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减少民怨。王室该管,但不应为决策人。

LIM Swee Kuan 林芮光 提到...

問題是,我國的皇室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