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第四章:非一般童话! 』薔蜜颱風記

薔蜜颱風登陸臺灣臺北這幾天都颳風豪雨,今天早上出席研討會的地點很近,可還是得仰賴計程車。公共交通方便是臺北最大的好處,一通55688,臺灣大車隊三分鐘就到你家。

今天是台社創刊或成立二十周年紀念的會議。不懂要用創刊還是成立,是因爲台社具有雙重角色它既是一個社團又是一份期刊,兩者相輔相佐,密不可分。説是會議而不是研討會,我本來不懂,結束后好像可以試著揣測,台社希望與會者也是參與討論和批評台社的潛在對象。

比起其他刊物或社團,我一直對這個以左派知識分子作爲基地的社團/期刊,感到興趣。不管是他們關懷社會的方式、參照的觀點、跟東北亞和東南亞連結、成員之間爭論的方式,都是我所感興趣的。其中讓我覺得最妙的是趙剛在東海大學教授大學生社會學知識的方式,竟然是以水滸傳作爲一個認識的途徑。妙~

來的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會議還沒開始,大夥兒各自閒聊。只見本來跟社員聊著天的陳光興,聊著聊著就開始環繞會議廳四周,努力地厚重的白色塑膠窗簾一一打開。就這樣一整層辦公大樓那麽大的會議廳的所有窗戶就這樣被打開了。那是我來了這裡一年多都沒有見過的光景。

一整天會議下來,最讓我感到興趣的莫過於窗戶外的奇景。以往我們僅能受限於窗口的大小管中窺見,如今巨大一片的颱風雨用數倍加乘寬度從天空像瀑布一樣重重落下。以前的世界那麽窄小,現在的視角原來也可以那麽寬大。

我總是覺得來了臺北後,才認識到自然的多樣和複雜。想起愛斯基摩人。我們對雪只有一種認知,白色冰冷之類的。他們卻對雪卻有一百種關於雪的字來形容。

我在新買的環圈狀筆記本上飛快地記下文字,一部分是記下講者的某些論點,很大一部分卻是記下腦海裏的問題,不是與議題相關的問題,而是近日來還沒空反思的問題。忽然發現,我老愛出席講座、看電影、甚至在車上播放音樂,好像都不是爲了那個對象本身,而是把它當作一個中介,用這樣另類的方式,去塑造一個自我必須專注、孤立的空間,去思索自己的問題。

都是自己想要問的問題。趙剛說,他是把自己看得很輕,所以這些年來才會抑制任由自己捲入歷史巨輪當中,什麽來怎麽寫,都不是自己原來擅長的領域。我或許是害怕自己太輕,以至於老是只看到自己想要關心的問題。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一點存在的證明。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賢外之音】『第三章:我們相識的那一天』916,原來是你!

916或許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數字,在我們腦海裡,這個隱約跟我們有關又似乎沒有關連的數字好像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之際,308政治海嘯後,這個不起眼的數字頓時成了大家注目的焦點,它看起來似乎比安華還紅,因為上至達官顯要,下至平民百姓,幾乎天天都談論這個數字。

其實,916是馬來西亞成立日,但是國陣政府向來都對此日子沒什麼感覺,不但沒有大陣仗的舉行慶祝儀式,而且還草草帶過。難怪,向來說話犀利無比的胡逸山博士在接受電台訪問的時候,說了一句“恭喜你們在8月31日獨立,但是馬來西亞只有45年。”(胡逸山博士是東馬人)。


馬來西亞之所以叫馬來西亞是因為在1963年9月16日,東馬加入後才改的,原本的馬來半島稱為馬來亞。相信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歷史,但是雖然兩個都是馬,不過兩個馬似乎沒什麼交集,我想這可能是兩馬之間鴻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吧!

前些日子,隨夥伴們到了沙巴的亞庇。我才了解生活平均收入不高的亞庇,消費水平卻出奇的高,尤其食物的價格,幾乎跟吉隆坡差不多,這才讓我深深的體會,東馬人的苦處。

在友人的分析下,我才了解。原來東馬非常多來自鄰近國家的移工,將工作薪資都拉低了,但是消費水平卻沒有因此而下滑,才會出現如此怪異的現象,這也讓我開始了解東馬人民的苦處。

可不可能變天,我們至今還不知道,但是至少自308大選後,原本對這個數字開始糢糊,或是根本就遺忘了的馬來西亞人民逐漸的對916有了概念,開始知道原來916是馬來西亞成立日,原來馬來西亞才45歲…











李政賢
賢話家常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荒年之穀】『第三章:我們相識的那一天』916的吊詭

916——一個讓人充滿幻想的魔術數字,一個在檢閱308政治大海嘯後馬來西亞的政局發展所不能忽略的日子。

若我說一開始的安華是虛張聲勢,也不盡然是一個錯誤。從人民公正黨黨要阿茲敏和蔡添強不斷放話,到安華親口為『變天』神話加持,由始至終30名國陣國會議員是否跳槽依然成謎。



當傳言將跳槽的議員人數不斷增加,人民對『變天』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是安華的『變天』之路似乎越走越窄——對人民而言,『變天』勢在必行,但是安華是否確實掌握了足夠人數?即使掌握了足夠人數,安華要如何克服憲法與技術性問題而達致『變天』?

當916和923悄悄過去,1013國會復會、1016,甚至是1116越來越逼近,但是安華的『變天』神話路在何方?

從虛張聲勢到掌握民心,安華的每一步走得如此汲汲營營——動搖了國陣的軍心,安撫了黨內的浮躁情緒,掀起了馬來西亞建國51年來第一次政改浪潮,安華的魔幻916成功挑起了國人的求變之心,卻也為自己、為人民聯盟設限。

不成功,便成仁,安華的孤注一擲如今走向一個死胡同。雖然民聯尚不至于成也安華、敗也安華,但是國人鼓噪的情緒要如何平息?

當916越走越遠,究竟安華的『變天』神話還剩下什么?












林芮光
初聲之犢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文字‧過境】『第三章:我們相識的那一天』916 :慌乱的空白格


















我独自站在原地,
掠夺匪随着我的喊叫声一起消失在转角。
那种无助的感觉我这辈子都记得。
916马来西亚纪念日,
在于我,只是一个
慌乱的 [ ] 空白格。
无法从那破碎受伤的感受整理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Simour在日本的MSN那端问我:
“如果现在有个机会让你离开马来西亚,
到国外工作生活一直到老死,你会要选择离开吗?”
我说:“我不会。因为我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
因为我知道唯有在这里,我才能享有完整的公民权!”
那晚我的答案如此坚定。
“完整的公民权那么重要?”
“是的,因为我尝试过做第二等公民的感受!”
我曾说过自己漸漸類似爬蟲類,
我再也不会任性要离开要飞去天涯或海角了。
飛離了這座城市,終究還是要飛回來的,
所以我選擇不飛了。
所以我選擇了踏實的工作生活。
其实我还是很爱马来西亚的,我想。

然而,一直没有忘记120908那个晚上的心情,
有点愤怒,有点疑惑,有点无力。
那晚警方以ISA法令扣留星洲高级记者陈云清,
我迅速清醒,连忙掀开电脑上网查看相关新闻。
《当今大马》大大的标题这样写着:
报道阿末依斯迈寄居论 星洲记者陈云清也被扣
已经有3个人在内案法令下被捕了。

MSN上开始很热闹,
很多人的display开始显示着愤怒和不安的情绪。
我想我也是。
拼命在网路上传 黄丝带,
我在Display标题上写着:“黄丝带,支持新闻自由!”
那段时间媒体业的记者们早已穿上了黑衣黄丝带,
哀悼已死去的新闻自由!
张狂的ISA内安法令,
仍旧在人群点亮蜡烛的黑夜里,继续张牙舞爪!

完成了826,安华开始呐喊[916 变天]。
916的前几天到916的后几天,
那段时间,就像是患上了916症候群一样,
每天守在电脑前等候着热辣的新闻,期待着变天。
台湾的朋友很好奇的问说: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民对政治权力转移不是行动而是期待?
结果916那晚并没有变天,也没有惊喜。
全民仿佛冷水淋下,瞬间清醒回到残酷现实。
916变天,那么近那么远!

恰巧在撰写纪念916马来西亚日的这天,
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
被可恶的掠夺匪把身上的包包给轻易抢走了!
而在众目共睹的抢劫过程中,
竟然没有得到一双援手相助!
我独自站在原地,
掠夺匪随着我的喊叫声一起消失在转角。
那种无助的感觉我这辈子都记得。
就算报警,也不是因为警方能尽快把该死的匪徒抓拿,
只为了可以在申请相关身份证件时方便而以。
那天我记得警察告诉我,
掠夺案没那么容易被侦破,
他的工作是记录我被抢过程的口供而已。
我是当天,在该区第22个被抢包包的受害者!

Simour,也许我该考虑是否该改变我那坚定的答案。
我们要的,只不过是安定繁荣的国家而已。
如果有个国家,
可以让任何人都可以安心,
优雅的拐着手提袋在街上行走而不用担心被伤害;
如果有个国家,可以让我们不再那么提心吊胆生活着的话。。。
撇掉那沉重的公民权,又有什么不可以!

916马来西亚纪念日,
在于我,原来只是一个 慌乱的 [ ] 空白格。














林麗萍
[文字.下雨了]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无码乱坠】『第三章:我們相識的那一天』一个不应该变而必须变的天!

9月16日刚刚过去,依然是没有放假,天色也没有变化
不过,却有很多人到现在才知晓,916并非只是看变天,原来916是马来西亚成立的日子。

虽然安华誓言变天的916没有实现,
可是却让人永远记住这916,人人讨论着916

无论是你是什么阶层,什么年龄,916并不再是金店内商品的代号,
而是咖啡店内热门话题,虽然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可是大家说得津津有味。

916变得不再单纯,马来西亚日的意义也被模糊,
虽然很多人在期待能够以山河变色的“礼物”来献给马来西亚日,

虽然很多人会以正义公正的理由去合理化916变天的事件,
甚至连一开始没有什么表态的火箭党也天天大谈变天,希望能够带来改变。

可是我的立场却仍然坚持在,不赞成集体跳槽来夺取政权,并常常暗叹为何民联不能再等4年?


尽快,不愿意看到集体跳槽夺权变天,这种不健康的政治现象的出现,
可是这确实大势所趋,整个工程已经进行下来,如果停顿则带来更大的伤害。

或许,在308后,安华说的916变天,只是一个人的梦想,可是如今却演变成每个人都希望发生的事情。

无可否认,整个政局所发生的趋势,就如协助民联造势,一波接一波,把民联一步一步的带到变天的地方。

跳槽变天是绝对不应该发生,因为这是恶性循环的一个开始。
跳槽变天是应该不能够发生,因为民联关系脆弱,应该着重于联盟的合作关系及默契,期待来届大选接受选民委托担任政府。

可是,这一切都不重要,时势及民意都倾向变天,因此,变天是应该的。
我也觉得天一定要变,因为这是一种膨胀的现象,无法阻止也不应该去阻止。

虽然916已经过去了,可是仿佛无论是政客们还是普罗大众都在延续916的精神。
不断的期待变天的到来,因为这将会为马来西亚带来改变。。。

可是回归916真正意义“马来西亚日”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争取呢?

无论在以后变天成功与否,都祝马来西亚日快乐!!!
虽然我并不能在马来西亚和大家一起庆祝916,可是却希望大家能够永远记得这个日子,1963年9月16日,沙巴及沙拉越受邀加入马来亚,而成立马来西亚。

希望能够对东马公平一点!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天芳夜談】『第三章:我們相識的那一天』致親愛的馬來西亞

致親愛的馬來西亞 :

恭喜你,昨天剛剛度過了你的45歲生日,這個生日,想必你也過得不安心。

因為統治這國家的人,就像一只喪家狗般,胡亂的咬人。在這美好的日子,他們為又為人民增添煩勞了,竟然再次動用內安法令捉人。

你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天然資源豐富,但是卻一直都被貪婪的人剝削了,連本來落后的國家都迎頭趕上了你。

雖然你的國土并不是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雖然沙巴和砂拉越相隔了個南中國海,但是我相信,你是想要看到你的自己的子民,能夠有真正合一的一天。

歷史是不能忽視的,的確,來自你的身體的一部分的馬來亞,是在8月31日獨立的。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有今天的你。但是,我們的政府,一直都沒有把你誕生的日子放在心上,導致身為人民的我們,也同樣的,漠視了這重要的一天,是的,我們虧欠了你。

過去,我們犯下了太多的錯誤,今天,我們能夠重來嗎?

你想不想有個新開始?重新的為自己定位,重新的去讓人民認識你的內涵,讓你的子民更認識彼此,讓你的子民感受到,你,是屬于全部人的。而這一切,都只有在公平的基礎上,才能達到。

在你的生日前夕,人民公正黨又在放話,已經湊足人數組成新政府了。到底是否真的能如愿以償的,重新為你洗牌,我們都在觀察。

無論如何,我希望,你能夠繼續茁壯成長,45歲,對一個國家而言,依然是很年輕的,我們依然有改變的機會!


我希望,在你的懷抱下,人民都能夠享有自由和平等,能夠和所有的惡法說再見,能夠為你的未來而加倍努力。

是的,為了你,我們永不放棄!


















周小芳
『The Wonderful World』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第三章:我们相识的那天 』Anti-ISA,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反對大馬內安法令論壇與聲援燭光會


916,過去對我最大的意義就是我家小弟的生日。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9月16號,被強調為是砂、沙兩州加入馬來西亞的日子,是後來的事情。儘管,“馬來西亞”成立的日子應該是916才比較恰當。近日來,916在政治操作下又有另外一個意義——那就是能不能夠成爲政黨輪替歷史性的轉折。不過,技術性限制已然證明當天不可能成立新政府,9月11號公正黨也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

雖然916不可能,但是人們期待或民聯試圖營造的氛圍,對長期執政的國陣產生想象中的威脅,所以近日才會採取各式各樣的行動。其中最引人爭議的就是重新挪用内安法令,對付幾個可作爲“引起種族不安與有損國家利益”的象徵性代表人物,本意是希望能夠像過去一樣鎮壓社會。可是,社會條件改變了。

星洲記者的確是被釋放了,但還有兩個未被獲得平等對待,當局也沒有承認使用内安法令的落後和粗暴。前幾天,行動力往往比我強的政賢開始衡量在台舉辦反内安法和聲援燭光的可能性。跟雞婆聯盟的朋友聯絡上的時候,才知道他們也正在討論這件事情。

於是,決定這個禮拜三,730pm,辦一個論壇和燭光會。目的其實很簡單,希望有一個大馬的旅台生,能夠針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有一個對話的平臺,也希望能夠通過這個象徵儀式表達大家對於ISA落後法令的不滿。

希望,那天能夠見到你!






Anti-ISA,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反對大馬內安法令論壇與聲援燭光會

日期:9月17日 (三)
時間:7:30pm
地點: (暫定世新大學,請大家密切留意地點的公布)
主講人
羅志昌(前旅台同學會會長,馬來西亞公正黨最高理事)
吳振南(中正大學 哲學所肄業)
李政賢(郭素沁前助理,台灣大學 政治所二年級)

請大家呼朋喚友,週三晚,身著黑衣出席反對ISA燭光論壇,聽聽主講人對此現象的剖析並分享您的看法,同時加入我們的聲援行列,向馬來西亞現任政府發出強烈呼籲——廢除ISA!馬上釋放Raja Petra及郭素沁!
聯絡:kepomalaysia@gmail.com



更多詳情,請瀏覽[
馬來西亞雞婆聯盟]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賢外之音】『第二章:書中自有黃金屋』《我不是叫你詐5 - 醫療真實面》- 獻給珍惜生命的你!

“年紀大了,病痛一定會比較多,這是無常啊!”

這句話,有沒有似曾相識?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親人、親戚或是鄰居講類似的話,但是我們知不知道有些病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痛苦並不是我們必須承受的。

劉墉最新力作《我不是叫你詐5 - 醫療真實面》恰恰點中了這些重點。這本書是劉墉本身親身體驗以及實地考察所編寫出來的。


雖然書中的例子大部分都來自台灣,例如:健保卡、醫療制度等都對台灣以外的國家比較陌生,但是,書中的一些觀念以及概念卻不分國界的讓我們參考。

書中提及的幾個真實故事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醫療界不為人知的“秘密”。尤其書上提及的醫療道德問題更是社會上至今還有相當大爭議的議題。

本書的特色除了提供一些醫療問題外,還以各個醫療領域進一步探討各種問題,例如:婦產科、牙科、家醫科、甚至直銷藥品等。

像是書上提到的一個例子,相信許多人都曾經經歷過。故事內容是說你若到藥局買藥通常,藥局的老闆都會介紹他原本要買那種藥以外的產品給你。而這些藥或許是你從來沒有聽說的,甚至是完全不知道這些藥的“來歷”。但是,經過藥局老闆強力推薦後,很多顧客都會毫不猶豫的購買。

但是,當發生問題,你要到藥局去理論的時候,他卻會告訴你,或許你用錯方法了等等的藉口推卸責任。若你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性格的人,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

所以,這本書就明確的告訴你碰上這些問題的時候,要如何解決。當藥局老闆跟你推銷其他產品的時候,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抽佣金?或是這個藥本來就是他自己製造的,才可以牟取暴利?這些內容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得到一些中懇的意見。

但是,凡是一定要記住的是,生病、開刀、進醫院等,絕對不是老人家的權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碰上跟醫療有關的問題,所以這本書推薦給珍惜生命的你!














李政賢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文字.过境】 『第二章 : 书中自有黄金屋!』 《男身》:孫梓評

















我曾經信仰愛,
然後發現,
愛情何其現實。
當愛離開,

我的信仰只能是一地破碎的玻璃,

我赤足踩過,沁出血來。

其實我並不懂,
何以還那樣強烈地想要去擁有。
很多東西,錯過了,遺憾了,反而美。
那麼,這樣的執著,意義何在?
讓它去吧 ,
怎麼我卻學不會放手的姿勢?

--- 《男身》:孫梓評



《男身》 是一本悲傷的書。
寫著一个離不開已經逝去愛情的男子,
在旅途中以書信的方式叙述劇情交錯的一切。
男主角不斷耽溺在過往的回憶當中,
那走不開離不開,被抽離的愛,
不斷的在甜蜜與苦痛中的混亂掙扎,
以及所有從身邊經過的點滴人物:
愛他的女人,
他愛的男人,
愛他他不愛的男人,
他不能愛的男人,
跟他關係曖昧的男人,
交織成這一本書。
因为悲伤,所以深刻。
我想也许我爱上的,正是那悲伤的文字。

那时候,我们在日本。
一直陪伴着我走过整个旅程的,
恰巧是孫梓評的《男身》。
那时候,是我生平第一次,
在D和 K两个大男人之间,
无论是眼神,鼓励,碰触或言语……
都如此真实的感受到,同性之间无法掩饰的爱意。
那时候,对于爱情,
我仿佛又有了那么一点点辽阔的认知。

直到D带着破碎的心离开日本,
我以为我是明白的。
明白D为什么选择离开;
明白同性恋的爱情何其脆弱;
我以为我明白的,原来我都不明白。
那是关乎着深爱一个人的心情!
后来的某一天,
我们约在台北市地下室的咖啡馆。
无意中看见D将《男身》里的文字,
整齐的抄写在他的记事本里,
我才明白他对K的感情原来一直都没有放下。
因为太爱了,何以還那樣強烈地想要去擁有?
两个人的爱情,如果过于沉重,
這樣的執著,意義何在?

后来,D开始喜歡孫梓評的文字。
他说,你不需要從他身上找到認同,
因為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不同。
並沒有打算從他身上找到什麼,
他说在孫梓評的文字里他可以感到自己有被理解,
那类似的情节片段,是他和K之间的记忆。
當我的心情也被相似的文字給書寫出來时,
我也一样在《男身》的情节里得到了类似的共鸣么?
撇开性别之分从文字去感受當愛瞬間被抽離生命的全部,
甚至是期望,省剩下軀體,
那支離破碎的男身有如死去。
死亡與愛情,同等令人絕望。
就如書里写着:
“他走了,把我的靈魂也帶走了,
留下一具腐敗的男身,要來何用?”
許久,才發現愛情原來已經落幕。
如果你問我,究竟,愛是什麼?
我想,我會對你說:愛,是一座空港。
總有船會來,總有船要走。
我的心,曾經是一座繁華的空港。
直到,這世界上,還有人可以在別的地方遇見愛情为止。

我們总轻易地感到孤獨。
閱讀也是一件孤獨的事情,
吊詭的是,我們因為閱讀而不孤獨。
我想是因為我們進入作者的世界,
我們發現作者跟我們有一些相同,
因為被理解而感到我存在。
原來,不管我們的肉體,
經歷過什麼樣的流浪,
愛,會認得自身應有的模樣。
如果是那样的话,
爱,原来没有性别之分,
只有灵魂之分。















林麗萍
[文字.下雨了]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天芳夜談】『第二章:书中自有黄金屋!』《愛的教育》

愛是恒久忍耐,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
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





父母是小孩來到世上第一個的接觸的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會為小孩的生活刻下印記,深深的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我中學時期很喜歡的其中一本書,也是我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學習的態度。我知道,每個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每個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需要上課學習,但是“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一堂課,卻從來沒有人開班授課,一切都需要自身領悟,并且用一生去實踐。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者艾德蒙多‧狄‧亞米契斯 銷行最廣的一部作品。此書原名“Cuore”在義大利語原是「心」的意思,又有一個小標題為《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

此書出版於1886年,這是他四十一、二歲時寫的,當時他對於人生即富閱歷,所以對於學校和家庭的關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子之愛,愛國情操,以至所有一切人生諸相,都已有了透徹的了解,故能以愛為基礎,寫出這不不朽的作品。



這是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日記本,他從開學的第一天10月17日開始寫這學年的日記,到次年的7月10日學年結束,共寫了十個月的日記,每月的篇數不等,除7月份僅四篇外,每個月大都在十篇左右,其中包括一到兩篇家人的留言和一篇老師講的《每月故事》所作的筆記。

在學校安利柯最親近的是同班同學,他的同學遍佈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每個人有著各種不同的個性與人格。捨己救人的洛佩弟,為了搶救馬路上的學弟,不幸被車子壓傷變成跛子。入學較晚、身材高大的甘倫,是正義的代言人,總是行俠仗義、保護弱小。

手有殘疾的克勒西,父親離家毫無音訊,母親生病,連盞油燈都點不起,仍然努力讀書,絕不氣餒。經常被酒醉的父親打傷,卻從不抱怨的潘克錫,……許許多多纖細的心靈中,訴說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安利柯真誠關心著每個同學,從同學身上學習別人的長處,作者正面真誠的思考態度,也提醒教導了我們。

書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樂觀進取的柯禮提,除了上課,他還要幫助家里,所以總是時常在賣材、搬材、記帳、送材的隙縫中背文法、做功課,服侍生病的母親,毫無怨言。以前中學的時候,當我不努力學習的時候,一想到柯禮提,我就會慚愧不已,因為我既不需要幸苦工作,還有舒適的學習環境,卻不懂得好好用功,真是不應該。

每個月安利柯也都會收到一、兩篇父親或母親的留言,從這些信件中可以深深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苦心教導,他們糾正安利柯的過失,教導安利柯要惜福感恩.

這一直都是我所追求的教育方式。我在一個小康之家長大,我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到大,母親的打罵,加上父親的溺愛,造成了我們四兄弟姐妹各異的性格。

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我的父母都是受教育不多的人,他們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教養。但是我知道,幸勤工作的爸爸,每天為家務勞碌的媽媽,都是愛我們的,只是因為東方社會的父母,不懂得如何最直接的表達他們的關愛而已。

我真誠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學習這種愛的教育,有愛的家庭,才能成就有愛的孩子,有愛的孩子,才能產生有愛的社會,如果人間有愛,我們的社會就不會這么烏煙瘴氣了!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第二章:书中自有黄金屋!』 Iris Marion Young,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Discourse


83號那天,搭著歐洲廉價航空Jetstar飛往新加坡,準備回家。飛機上的手提包包,裝著三本書,一本是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一本是Eric Hobsbawm《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二十世紀人生》。但,在飛機上一口氣看了幾個章節的,卻是這本購於2007年的書。它的每個章節的標題就像它的書名一樣,總是牽引著我的好奇心——《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Iris Marion Young所著。

單看每個章節的名稱就很吸引:像女孩那樣丟球:陰性身體舉止、活動力與空間性的現象學;懷孕的肉身化:主體性與異化;乳房經驗:外觀與感覺;月經冥想;房子與家:女性主義主體變奏曲;還有,自己的房間:老年、延展照顧與隱私權。我特別迷戀這些把日常生活最親密、最理所當然的感受和經驗,放在學術或理論或抽象討論的嘗試。就像談論政治,不能僅僅談現實政治(real politic),而是要透過知識來找尋想象的可能性。

《像女孩那樣丟球》一文,發問的起點是,兩性丟球的方式爲何存在差異?我想,這個發問可以追溯到兩性在運動場合的種種經驗,女性總是普遍被認爲無法在運動這個項目中稱職,尤其是那些被認爲具有女性特質——嬌弱、嫺靜、孅瘦…..對於女性的“不適應”,總會有人用“女孩的肌肉力量較弱”等生物學或解剖學,甚至女性天生具有“陰性特質”的永恒不變本質論來解釋。

不僅僅是運動中的兩性,就連坐、站、走這些最基本也最簡單的身體動作,也顯示了兩性大大的不相同。女性總是要避免像男生一樣闊步行走,坐著總是「學會」將腿併攏,在任何狀態總是習慣性地將手和手臂貼著或護著身體。這讓我想起中學的我們。女生總是習慣地抱著手上的教科書;而男生都會單手提著,不然就是想不離手的飛碟子一樣在手上快速飛轉。Iris Young發現,這不僅僅純粹肌肉力量不同,而是更根本的使用身體的方式不同。

許多女人在運動時,會覺得不可自由逾越周遭的空間,覺得可用的運動空間有所限制,例如在大壁壘球或排球時,女人比男人傾向停在一個位置不動,也不會跳起來或跑去接球。男人通常比較會像球飛奔而去,女人則傾向等待並反應球的到來……們瞬間的身體衝動,乃是逃離、閃避。難怪,老弟每次把籃球抛向我時,我總是嚇得亂逃。之前總是自我解釋,人家是籃球國手,我連撿球的份兒都沒有。兩性具有使用身體方式的差異,可以想象是兩性在社會化過程中,對自己身體的認識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認識機制。女性並不充分信任自己的身體能帶自己達成目標,是出自於雙重猶疑,一是缺乏信心具有能力能夠完成目標,二是對受傷的恐懼,所以要保護身體,把身體視爲一種累贅而非媒介

Iris Marion Young(1949-2006)
因食道癌在家中過世

這樣的認知往往導致女生自覺地表現笨拙,也不想表現敵台強壯,於是成了一種自我預言,卻也同時惡化了原來的無能感和挫折感。作者將這樣的狀態稱之爲陰性活動力,女生總是困擾在模棱兩可的超越性,即作爲一個“人”,的確了解到身體具有對外在世界之可能性保有開放性的態度,認爲身體具備“我能”的無限可能性; 但一方面又陷入陰性身體的困擾,認爲女生的身體是一種負擔,而自我抑制在“我不能”的自欺裏,阻擋了身體完全投入目標

另外,女性向來對於自己是被注視的“物”(things)有所警覺。(這每每讓我想到茶餐室墻上老愛挂著以低胸黑/金色緊身窄裙女郎身體的啤酒廣告海報,百年不變。我們總是習慣在公共空間供別人觀看)但是,這種警覺性不見得能協助其逃脫作爲一個被凝視的物,反而是自覺地必須替別人的眼睛自我監視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讓身體漸漸地遠離了超越性的動作。

儘管作者特別提醒,這樣的陰性活動經驗是特別指涉那些當代先進工業、都市與商業生活中的女人,而不適用於其它社會或時代女人的處境,但這大概也現在女性多少都共有的生活/社會經驗。對於作者而言,其根源其實是女人獨特的處境——被當代社會的性別歧視壓迫所制約的處境。所以,女性的肉體,或說女性對自身肉體的認知是殘缺的。因爲我們都的學習依照傅全文化分派給我們的定義去學習過生活。

於是,我們總是要學會萎縮、限制、抑制、定位、客體化自己的身體。所以,女孩的遊戲總是比男孩的遊戲來的靜態封閉。在學校或課外活動中,女孩比男孩較不被鼓勵投入運動。出門在外,我們總是得特別小心,避免受傷、弄髒。最好就是,我們不要離家太遠。因爲外面很危險,我們很脆弱。就像男孩一樣,當我們開始了解自己是個女孩時,我們就會開始「學習」像女孩那樣XX…….只是,我們學習的是兩種對立卻也相互扶持的價值觀。

這篇文章,我特別喜歡結論的一段話:我認爲,那被描述為陰性空間性模態的封閉空間,部分是爲了防僞這種(陌生男人)侵入。女人傾向在自己周邊投射一道存在的屏障,與“那裏”不連續,好保持與他人的距離。女人生活的空間之所以緊繞著自己、狹窄且封閉,至少部分是爲了規劃出一個自己能在裏面做個自由主體的小小空間」。因爲,這一小段話讓我想起小時候特別喜歡坐在牆角處,與我那其實愛往外跑、愛參與活動的“外放”性格,形成突兀的對比。(一直到中學、學院的時候都還有,現在不知道,或許是因爲現在的家裏沒有明顯的牆角……)










張溦紟
At 25@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