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石話石說】後霸權時代的媒體曙光?從《麥卡奧塞》停刊談起


相信很多人都期盼媒體自由得以在本屆大選的政治海嘯後“重見天日”,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央政府箝制新聞自由的手始終未放寬過。

國陣政府重創後取而代之的新手段顯然是以“恩威並施”為主,企圖再次建立自己喪失的威嚴,也藉機警告各語文媒體切勿“跨越底線”!

這種種的徵兆大抵可從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本地淡米爾文報章《麥卡奧賽》(Makkal Osai)遭停刊事件一窺究竟。


該報先是於4月16日遭內政部發函通知拒絕其更新准證的申請,隨後在該報主管極力奔走及獲得許多黨團機構聲援後,一周後即由內政部“解禁”,無條件批准其復刊。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內政部在事前及事後都始終未給予民眾甚或該報管理層一個明確的解釋,讓人民知曉這宗“鬧劇”的戲劇性轉變起因何在?


又,為何隸屬中央政府掌管的新聞部,在此事件上顯得相對“低調”,並未就內政部的“干預”而措辭抗議,與之前正副新聞部長阿末沙比里仄與陳蓮花誓言開放更多空間予媒體的高調言論呈自相矛盾?

眾所周知,大馬的新聞自由排名是每況愈下,本地媒體難得遇上“大選海嘯”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契機,正好可以一鼓作氣的在這塊寸土必爭的媒體空間上“爭回一氣”。


不料,大敗虧輸的國陣政府顯然還深受“敗選恐懼症”的困擾,雖口頭承諾答應將放寬種種嚴禁,但仍不敢過於放鬆緊扼媒體的鐵腕,深恐稍一放鬆既遭反噬。這種“小人”心態不單無助於開放報禁,更遑論提高我國的新聞自由指數了。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媒體已開始在“大選海嘯”後自行鬆綁,製作更多提高我國人民對民主的意識及加深對“三權分立”觀念的報導與專訪,不少“平日難得一見”的異議人士甚至網絡媒體也逐漸在國營電視台上被提及。


而我國人民對於尋求媒體擁有更多的自主性、更高的公信力及更自由的言論也越來越渴望,這種種固然是新聞自由運動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深鎖言論自由這扇大門的“鑰匙”之關鍵——政府!

在新聞自由運動中常被提及的《資訊自由法令,至今仍只是徘徊在民間團體如記者倡議聯盟(Initiatif Wartawan)、維護媒體獨立撰稿人聯盟(WAMI)及獨立新聞中心(CIJ)等機構而已。


雖然制定這項法令的聲音不時在國會由民盟議員及少部分國陣議員傳出,但決策的部門——首相署、內政部及新聞部,卻對此“興趣缺缺”,以至這項法令始終無法叩響大門。

此外,包括《內安法令》在內的《官方機密法令》及《1984年印刷機與出版法令》等惡法仍未被廢除或修正,儼然是媒體工作者的“頭號公敵”!


試問,在這些不合理制度仍未得到改善以至解決前,政府所信誓旦旦給的承諾,究竟有多少能夠實現?人民對於一個誓言在慘敗後“重新檢討”、“痛定思痛”的國陣政府,又如何能抱期望呢?

回頭來看,從《麥卡奧塞》遭政府刻意刁難一事中,不難看出國陣仍熱衷於奉行其專制的手段。內政部不僅對於媒體組織的呼聲置若罔聞,就連新聞部的同僚也不給“面子”,執意採取行動來挽回威嚴。


雖然這次使用的是“軟硬兼施”复“殺一儆百”的新招數,但換湯不換藥的方式仍只有一個目的——操控媒體運作,抑制人民思想!

所以,在這個面臨相當大考驗的時刻,無論是媒體工作者、媒體組織或閱聽人,都不應該就此氣餒,更不能對重創後的國陣政府掉以輕心。


反之應該更關注本地媒體的困境,提高本身的警惕,隨時保持一顆清晰、思辨及勇於追尋真相的心,為接下來新一輪的媒體自由運動做好萬全準備,迎接真正的媒體曙光!



楊昌奕

君一笑

1 流星痕:

LIM Swee Kuan 林芮光 提到...

有些時候,政府透過種種手段所散播的白色恐怖,已讓媒體自我審核得比內政部還要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