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第七章 : 嘉宾上座!】 Simour,写在雨天。

[这是生活?还是电影?]


Simour说,是生活也是电影。

所以何不以电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认识simour,在一场偶然的文字里。

说偶然,那是因为我没有想过会有这样一个人,

如此贴近的懂得我的一切,

懂得我的文字,我的伤口,我的眼泪,我的心,我的快乐,我的缺点,我的叛逆,我的任性,以及,我的生活态度。

以至于我可以任性倾诉,可以大笑也可以大哭。

Simour总写着安静的文字,

很难相信身为文字工作的他,

不写部落不写小说,偶尔只写信。

在simour飞舞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

因为他对生活的态度与坚持,

我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我自己,重新再来过…

一次又一次的走回对的路,找到自己要的东西。

Simour,他是从我的文字里走出来的天使。

我是这样相信着…




中野商店街,10月末。


你记得吗?我曾经问过那时候回到原点的你:

“如果可以选择,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希望自己可以选择怎么样的人生?是继续期待一段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的感情?还是追寻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你在販賣機前选择了后者。

在这里,我要恭喜你,

你绝对达到了自己追求的生活素质,并且做到100%


Hey,告诉你,日本街上到處都是販賣機,简直無所不在。

每一次看到,都会想起你。你说过关于販賣機的情节,你写着:“男人和女人分开了好久以后,女人在販賣機前选择了忘记和重新;男人在那时候却选择了回头和勇气。”很多事情,不都是这样偶然错过的么?人生里充满了任何的决定与选择,这很类似我们看电影的心情,你会期待主角成全着一个怎么样的人生?

是电影,也是生活。

那时候,你在販賣機前选择了未来和意志,在距离伤口最靠近的地方。

那时候,我没有选择离开,但如今我正逃离一座城。



11月,2008结束前。


记得那天日本大阪市下了场大雨。

透过MSN你只说了这样一句:“爱情真怪!有些人守了很久很久,终究没有得到任何幸福,重新回到了原点;有些人明明很短暂,却得到了永恒的承诺。”

我还在一头雾水,有发生了什么了吗?后来matise说了,Fei-e打了好多电话给你,sunjzeeng连沛颖也在MSN里写了好多鼓励的文字。我有些愣住了,你还在受伤么?他的新幸福还能足以让你掉眼泪么?

然后你下线了。你下线了,是在哭泣吗?

那么你哭吧!每一次你哭完了以后,总比以往更坚强了一些。

一路走来,一场偶然的文字里相遇。那时候我正好也从一段感情抽离,对爱情,我绝望过,同时也让别人绝望过。爱情这东西,你该比我更清楚不是我们努力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的,所以我们才会一次比一次更坚强,在拭干眼泪的同时更确定自己在追寻的目标。Anyway,爱情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我送你的这本书已经在你手上了吗?

Hey,哭完了以后,生活还是要继续用力的加油!



2009,我们的。


渐渐植根在心中的日本生活,偶尔我会在深夜里想起马来西亚的印度煎饼,或者那杯冒烟的拉茶。食物本身就是一股乡愁了,我开始相信。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你们,想起matise,他还是像浪子一般总能写一手诗情画意的文字;想起zeeng,一个比想象中还要简单的女生;想起sunj,她总那么坚持她自己那一套,不妥协,也不放弃; 想起松果jazz,或许她也需要一部販賣機去选择人生,想起工作狂Fei-ehey,其实有些时候我也觉得你很类似Fei-e,你们同样有对工作狂热的投入,对生活也有类似的要求…我想起我们这班人,一直在各自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说好要为大家留一盏灯,继续分享人生如电影的情节,然后用文字来抬举自己的灵魂。


Hey,记得我们说好的2009倒数,

我在这里开始期待2009





















林麗萍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無碼亂墜】『第七章:嘉賓上座』嘉賓談“青幫”

無碼亂墜,有榮幸邀請到素有“嘉賓”之稱的家斌到來為大家分享。

筆者有幸在一年前認識了這名不煙不酒,美女阿婆皆贊不絕口的--蔡家斌 。而他的親切,他的感染力,相信也俘虜了千萬少女心,他雖然長得相當俊俏,可是卻和我一樣那么的害羞。

蔡家斌-也叫作“加冰”,在氣氛緊張的時候,總能帶來一些緩和的作用
而每次在青年的集訓營,他也常充當“冰”的角色,讓人來破。


他,因為理想
他,因為學習
他,因為增值
他,因為挑戰
他,加入青年組織
他,成為最大青年組織-青團運的主干領袖


而對家斌而言,青團運撫育他心靈成長,更重要的是一個培訓的競技場
而對家斌而言,灌輸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任務,可能看得比自己還重,因此他選擇在這里


他,就是這么一個人:理想青年
(家斌,27歲,森州人,5尺4寸,65公斤,目前任職青團運總部全國執行秘書)


-------------------------------------------

今天还是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虽然有点闷,但难得有那么长的‘私人时间’倒也不错。 正专心于处理今天必须完成并寄出去的信件的当儿,

电脑传来了msn的呼唤,“谁来的?”

抬头一看:是易路士,
这小子自从green box 之后就没声没气了,今天难得来找我。。。要我写作文??没搞错吧?

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问我有没有兴趣投稿于最近蛮红的部落格 – 《星火争鸣》,
为 ‘座上嘉宾’写写字,打打屁,只因为我的名字也是叫jia bin。。。无言。。

但还是感谢易路士给我机会锻炼中文。
答应之后。。问题就开始来了。。该写什么好呢?

虽然他说随便写,乱乱写,但总得有个谱吧,难得大师垂青。。哈。。。。





談青幫

好吧,还是写写关于‘青帮’的吧,
虽然有些不自量力,还是希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也顺便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交换意见。

早些年常常在报章或电视上看到和听到那些专家们在讨论什么70后又80后的,
还有诸如草莓族、月光族等等的新鲜名词,让我大开眼界,
也让我渐渐地开始认真的思考参加青年组织的意义。

当初参加青年组织,也是因为希望能增广见闻,不至于成为一个逢拜一到拜五就是上班, 然后周末就和三五知己吃喝玩乐,嘻嘻哈哈的过了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
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老了一岁的‘年轻人’。

本人适逢生于前首相马哈迪医生实现当首相美梦的八十年代,

由于老爸兄弟姐妹众多,身边不乏岁数和我前后相差十载的亲朋好友,
也因此让我有机会见识到70后、80后和90后的不同。

七十年代的大马可说是一个百物待兴的年代,每一个人或每一个领域都显得跃跃欲试,希望能闯出一片天空,也可能因为环境的关系,70后的人似乎比较刻苦耐劳,也比较经得起磨练。

八十年代开始,大马经济开始转型,也不断的成长,人民的生活条件获得一定的改善。因此80后的我们开始比较多娱乐了,如果70后的多数是运动、集体联谊、参加团体活动的话,80后,就开始了崇拜偶像,听流行音乐,打电动游戏机,大型商场的崛起为我们提供有了一个舒适的消闲好去处,而不再只是到皇家山公园一日游了。

接下来,全世界迎来了科技时代,同时也让青年们的生活形态再次改变。机不离手,多了一个网民的身份,追求时尚,讲究品位等等。

这虽然看起来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俗语说环境能改变一个人。
所以我们还是可以大胆的说现在的青年和以前的不一样了。

这些改变不能说是坏事,毕竟地球每一天都在转动,世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或者听到身边的年轻朋友最常说的其中一句话就是“要变”。

可是到底要变些什么呢,全世界的人都在说要改变,
就連古人也常常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问题是到底要改变什么呢,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可以说的是,大家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中,看不清前面的灯塔,
只会对着眼前的分叉路口感到犹豫,续而为该选哪一条路而争执。

与此同时,大家也都对远在美国的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
近在眼前的如拿督妮可大卫,拿督李宗伟,马来偶像歌手Mawi崇拜不已。

大家都都在憧憬着有朝一日也能有着上述几个人的成有。
这些其实并没有错,总比毫无目标来的好,

但可是大家追求成功的出发点是否也跟上面的那几位一样呢?





美国最近就开始出现一种声音,
那就是劝告美国青年不好盲目的或者是成日幻想着能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或巴菲特,

反而应该脚踏实地的努力生活,因为世界上的所谓成功人士毕竟只占人类人口中的极少数而已。

现今社会的讲究物质化,讲究品位,讲究个人私隐,
讲来讲去,就是在讲着个人该如何如何罢了,却鲜少提及该对身边的人,社会,国家做些什么。

而且大部分的人还会掉转过来说社会或国家缺少关照我们。

其实说那么多的废话,只是想在这里和大家讨论一下身为年轻人的我们到底如何自我定位呢?

参与青年组织那么多年,虽然未必成才,但的确让我增加不少见识,起码不会只是人云亦云。

个人认为,做人到底还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比较好,而且也该有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话,所谓的月光族或草莓族应该都会自动消失了。

另外,也该有颗感恩的心,愿意为群体、社会甚至是国家奉献个人力量,
这是基于因果循环的道理而如此说,人类本来就是合群而居的生物,

个人组织家庭,家庭形成社区,社区组合成一个国家,从而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因此如果社会不靖,国家不安的话,将无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供个人的发展或施展抱负。

在这个充斥着功利主义,资本主义甚至个人主义的社会里,
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为自己,也为社会注入源源不绝的暖流。

最后,谨以‘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与大家共勉之。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天芳夜談】『第七章:嘉賓上座』月光族

這一期,星火爭鳴邀請嘉賓上座,我所邀請的嘉賓就是我的前同事王慧儀。她目前人在臺灣念書。

她總是一個開心果的樣子,所以也深受同事的歡迎。其實我很想告訴她很久了:“慧儀,謝謝你!你對工作的熱誠深深感染了我。”

從她第一天踏入本報,她就是早到遲退的那一個,而我就永遠是準時上下班的OL,只有在非趕稿不可的情況,我才會在7點后逗留在公司。所以,看到慧儀這么勤力,我就很自慚形穢。

她是畢業自目前滿城風雨的新紀元媒體系,我相信,她為自己畢業之這個地方,有很好的老師指導而深感驕傲的。

她時常都嘗試在報導中實踐她所學習到的媒體理論。相信在本報的日子,她一定已經體會到很多記者生涯的苦與樂。印象最深刻,有一次她去了一個廣告工回來以后,就在她的桌上貼了一張紙,大刺刺地寫著“拒絕廣告工!”讓全世界都知道她的想法,敢作敢為!真是好樣!

她這一次寫的題材,和我有切身的關系,也引起了我很多的回憶,原因無他,因為慧儀就是那個帶壞我去星巴克的人。雖然之前張姐姐寫過星巴克的題材,我還是情不自禁想要去星巴克。每天看到慧儀和楊小姐棒著星巴克回來,我也想要嘗試一下,結果就愛上了那有折扣的面包加咖啡早餐,不過這個折扣已經沒有了。

沒錯,我是一個月光族。今天我學習到了新詞,原來我也是“先天性殘缺消費者”,透過慧儀的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可以從中思考消費文化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

----------------------------------------




HAHA ~榮幸被周小芳邀請座上嘉賓 。以前在報館工作的時候,她坐在我旁邊,覺得她不但是宅女,感性、看起來堅強但也很膽小,也經常自稱爲月光族,真是典型的新生代。~記得在報館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最奢侈的消費就是去買星巴克咖啡。我每次跟另一位同事楊慧敏去吃早餐(對這位同事來說,吃早餐就是去星巴克),遇到當天有打折時候都會去買多一份早餐給她。最後,我們全部被星巴克殖民了~ ~

可能有些人會認爲月光族很愛消費,爲了跟上潮流而不斷的購物、打扮自己,好像很敗家的樣子。(印象中,周小芳好像很久才換了一個新髮型,但是旅行到是去了好幾次)

但是對我來説,月光族指的並不是年輕人愛消費,每個月非得把一個月的薪水花光不可。而是反映出社會高水準生活的表面,裏面所隱藏了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問題。

爲什麽新一代都是月光族

現今年輕一代面對的是社會經濟模式、金融市場轉變的一群,信用貸款讓新一代對於消費的觀念和過去上一代的消費模式大大的改變,完全對於負債的概念感到模糊,而且也養成了先消費,後付賬的觀念。從布希亞的物體係,先行消費的理論來看,現今固定財產的觀念已經煙消雲散,過去需要靠工作才能得到豐碩的果實已經不存在,現在只要有信用卡就讓消費先行。不相信的話,可以看看身邊的朋友有多少個是承續祖先留下來的財產、房子?反而,這一代都是需要靠房貸,銀行貸款來買房子、買汽車、甚至有一些是買家具、電器、電腦等等。

使用信用卡的這一代,必須面對無止境的循環,從消費到遇上貸款到期,但是有每個月必須從消費和購買得到滿足,而且這樣才能安慰她/他在面對工作、貸款、還卡債的壓力,因此又會分期付款去買另一樣東西或者去旅行,最後卻越陷越深。

消費是爲了證明自己還活著

在消費社會裏面,要靠消費、追上流行才能“活”著,意思是沒有消費就會“死”掉。沒有消費就找不到生存,自己的生命意義是停止不動地,沒有發展、固定的。法國哲學家佈希亞說人需要透過消費才能認識自己,沒有物品就不懂我是誰。

例如;周小芳花錢燙了新頭髮,就會找到全新的自己!大家不但對周小芳有新的看法,她自己也會替自己找到自我新的認同和意義。(這些話,通常説穿了,快樂就會消失了。所以,小芳你唯有再去消費別的東西。)

不相信的話,可以問問身邊年輕的朋友會不會感覺到生活猶如行屍走肉?!所以,身邊的朋友告訴你她覺得鬱悶、覺得生活沒意義、找不到生活目標、頽廢或者覺得不快樂,這是你可以叫她去消費。只有不斷的購物,才會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所以整天感覺鬱悶的佩儀,趕快去消費吧。

爲什麽非消費不可?

處於這個時代有一種很深的感受就是,只有痛和消費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要購物讓自己因爲花了很多錢而覺得心痛,痛的感覺自己才會存在;要消費來讓自己覺得愉悅,取得生活上的快樂。(寫到這裡,剛買完靴子的室友回來,一直拼命地說“今天好開心”)

這個時代的再生産(馬克思的再生産的意思是:休息)活動已經不像其他時代一樣,所謂的消閒活動大部分都需要依靠消費來完成。例如;旅行、郊遊、看電影、在家看電視、玩電腦、賞鳥、品嘗美食都必須經過付費。

過去自己在報館工作的時候就看到許多在辛勞的工作後必須用消費來慰勞自己的例子,大家通常都會買早餐星巴克咖啡、晚餐到高級的飯店、時不時和同事聚餐但是都必須花上一大堆的錢。如果,過得太壓抑就會覺得生活很無趣,也找不到快樂。(其實,我們年輕記者的消費也沒很多,反而楊小姐消費更多,整天去百貨公司,這也是爲什麽她會比我們快樂的原因)

像我們報館大部分未成家的記者或編輯都是遊子,所以生活都是一個人自己找在照顧自己,得空沒事就找朋友逛街、買衣服、聯誼。鄭小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有時還會開玩笑說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嫁給有錢人來擺脫卡債生活,而加入豪門的第一步就是不斷地打扮自己,把所有的薪水放在購買衣服、美容產品上面。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多悲慘,都是一個人活在無邊無際地社會裏面。但是,沒有消費的主任們其實都是死人(最沒有生命力的一群)~ ~

錢不夠用?!

另外就是職場形態的改變,現今職場對員工的要求不但需要擁有一定的技術、工作能力,還必須擁有資本。就像我工作的報館,在上班前就必須自備筆記型電腦、和交通工具(車或機車)。因此,沒有筆記型電腦和交通工具的同事就必須去購買,除了是要求父母購買或者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一個月的薪水除了要償還汽車貸款、筆記型電腦、還有之前念大學學費貸款。

那麽一個月需要多少薪水才足夠呢?爲什麽月入2千、3千、4千的人還是過著像是貧窮的生活呢?而月光族之名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一代其實是一種先天性殘缺消費者的比喻,在社會結構上就必須去面對的大浪潮,而每個新生代就像站在滑板上的衝浪手,隨波浪一波一波的沖~ ~













周小芳
『The Wonderful World』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第七章】嘉宾上座! —— 她她

[週一實踐]的嘉賓:

昨晚才想起今天得邀請嘉賓上場,一時情急,也顧不得還要趕稿的她,"禮貌中帶點粗暴"的(要求)邀請她寫稿。自新紀元媒體系下半年開始,我們度過了很多個"一起"。一起辦新聞自由日研討營、一起參與辯論社的工作、一起進入世新口傳、一起修很多關於族群、關於性別的課程、一起進入台大念社會所.......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很多的"一起"是以知性對話爲主,感性友誼為輔。我們最近的最新默契,是不要連續超過三天因爲各種原因而不聊天。我們最近曾經試過因爲生活合作業太忙而在同一間房子裏擦肩而過,結果第四天碰面的時,竟然就聊到淩晨四點而久久不能恢復體力。此文取名為<她她>,文章内容記錄了近期以來很多的想法對話。這樣的對話是我們最珍惜也是盡力去維護的,一部分是難得遇上相同成長背景又能夠討論知識的對象,更多是因爲習慣、依賴。祝你閲讀愉快~~~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

楊潔.[她她]

昨晚11點左右,聽到「急促奔跑」的聲音,面帶欣喜的表情,她告訴我這次星光的主題是嘉賓上座……

我馬上反應:不行!我還在趕另一篇稿子……

她就「唬爛」加「耍賴」: 你是我現在可以馬上動員的人,題目都可以,不管啦……我的抗議消音了……她就這樣雀躍地快速離開我房間。我強調一次,她的雀躍開心絕對是因爲少了一份要做的事情,而我莫名多了一件不在計劃中的事……

現在的我就這樣乖乖地在電腦前開始胡亂地打字,一邊想著這就是我們之間一種相處方式。或許說是種默契?

可是題目是什麽?要寫什麽呢……

昨天的下午茶,是我們第一次的兩人讀書會,談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的殖民統治結束,一知半解地想從中找尋馬來西亞的影子;說著傅軻的肉體政治經濟學、權力微觀物理學、司法公開處決形式的變化……

對於讀書,必須自我反芻、對話,知識可以是内省之後的一種内化詮釋;也可以是種與他人互奏之後的和絃曲或者變調的曲目。學習/閲讀是孤獨的過程,這是我們曾經為離開家鄉進入異鄉求學過程的註釋。

扎實的讀書方式,必須盡量從原典(兩種語文對照看)閲讀,找出關鍵字作glossary,寫筆記作summary,再利用glossarysummary串出核心概念,有力氣的話再找「大咖」(著名學者)的二手詮釋……通常如果可以完成第一步驟,完整地讀完書已經是不錯的進度。為這樣的學習進度,我倆每每心有慼慼焉:那個過程方法很重要,礙于時間不夠、事情太多、偶爾毅力不足,一直就如此半天吊……

我問:不然我們一起把傅軻的筆記弄出來,ok嗎?

她說:好。我弄第一章……

閲讀雖然大部分孤獨,互補與對話偶爾為這段不小心就變得很宅的讀書過程,帶來一點衝擊與彩色……

117,行政院門口靜坐、被警察驅離擡走……野草莓運動若是自1990年野百合學運之後,一場屬於學生的運動,我們某個程度小小地參與了那個過程。

對於客居異鄉的我們,碰上臺北的街頭運動,無論是參與姿勢或旁觀位置都顯得有絲尷尬、曖昧與無措……一不經意就變成最前綫、成爲焦點的一部分……

她:我覺得你對於運動這部分的參與比我更熱情與直接。

我:因爲你是思考先行、多想些……我認爲ok的,就想要參與了。

她:面對這樣的運動,認同的位置是什麽?是因爲這是一場學運,所以要參加?還是因爲訴求本身就無國際之分,認同它就可以參與?

選擇從傳播系跨向社會系,那個時候的期待是希望為「實踐」找到出口。個人的認同與依歸往往立足于社會實踐的過程,個人與社會的連帶關係不是直綫性,而是雙向,總是指向他人……

面對「空有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的焦慮,對於社會實踐的渴求難以掩飾。

她:對於社會運動……總是有種莫名的迷戀……

我:我覺得知識會欺負人,比較能掌握知識、表達知識的人可能總是無形地欺負相對弱勢的人……

突然領悟,覺得「知識欺負人」的想法其實是回歸到自己無法轉化知識的能力有關,如果認清「知識總是特屬於某階級社會位置的人」,那麽知識的傳播與吸納本然就難以有個水平式地橫向發展。處於有知識加持、培力的人,如何轉化與擴散知識,賦權於他人,作到知識不獨佔的位置,讓天秤的位置可以平衡些。

社運的參與,某種程度像似在填補那塊「缺乏實踐」的焦慮。一種補償的心態沒有什麽對錯問題,問題是若僅僅只是補償心態,那對於實踐而言就太單薄。更爲警覺地是補償的心態可能轉化為另一種變相的殖民者心態。

她:不管是過去新院媒體系的事情,還是現在新院風波的事情,我認爲那是必須去作出回應的事情,這是我的原則。不是單純因爲曾經是媒體系學生、新院校友情感面的問題,而是要想辦法從現階段這個位置所獲得的嘗試回饋原來成長的那個地方,這是需要更多人去參與接力的,提出你認爲更重要的想法……

上半年新院媒體系面臨師資不足的風波,進而發起校友串聯的問卷調查與交流會;下半年新院人士鬥爭風波,促使旅台校友發起聲援聯署聲明。這個過程的參與,必須學習將情感情緒演練為理性對話語言,不熟悉的領域就啃著一堆書、資料去發展論述、踫到瓶頸就嘗試詢問他人的意見去發展策略……

在自己身上或許比較難以清晰看見這個過程的位置與行動。在她身上反而比較能夠深刻看見與感受那股她所堅持的日常生活、個人、他者與社會的公平正義面。

她:運動的過程,我其實也是不斷從他人一個積極動作、鼓勵,來堅持回自己現在所做的,我也是靠人來取暖的。

我說:國族認同是到了異鄉才被召喚出來,召喚出來的認同不是因爲有幅很深刻的馬來西亞圖像,我印象的大馬圖像其實很淺,之所以出現國族認同,是因爲他者的區分,就是劃分了我是個不一樣的異鄉人。

這個差異不僅僅是國族認同,包括成長的家庭、接受過的教育訓練、階級性別族群的内化習氣,在這個累積知識的異鄉情境中,總是流動、漂移著……

我是誰、我們是誰、我們身處於怎樣的時代與世代、我們該如何回應過去、現在與未來,無法連根拔起地架空於空中,那就要面對如何為自己存/扎根。

原本決定要爆料、大大地爆她的料……以一種報復心態去書寫。可是,故事就這樣不經意地從最近的一次相處開始,時間不斷往後推……

對了,一直說的她,就是不給我任何抗議就把一顆炸彈丟給我的圍巾(溦紟)。我預估如果她看完這篇東西,一定嘀咕:這只是寫給我倆看的,其他人沒有脈絡怎麽理解。呵呵……對於我隨意的書寫,跟看得一頭霧水的閲讀者說聲抱歉。

親愛的,謝謝你。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賢外之音】『第六章:戲夢人生』 《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一部憾動台灣的電影,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因為現在在台灣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說是落伍了。電影最紅的時候,“看過《海角七號》了嗎?"常常變成人們的口頭禪。

《海角七號》也改寫了台灣國片的電影史,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票房已經超過新台幣兩億了。這除了刷新了台灣國片票房的紀錄外,也為原本市場低迷的國片打了一支強心針。讓很多對國片失望的人們帶了新一波的曙光。

到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問,到底《海角七號》有什麼好看?為甚麼這麼受歡迎?

故事內容(取自
《海角七號》官方網站):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老郵差茂伯摔斷了腿,於是將送信大任交阿嘉手上,不過阿嘉每天除了把信堆在自己房裡外,什麼都沒做,他在郵件堆中找到了一個來自日本,寫著日據時代舊址「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郵包,發現裡面的信件都是日文寫的,根本看不懂,因此不以為意的他,又將郵包丟到床底下,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這群小人物發現,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可以上台實現他們音樂夢想的時刻,每個人開始著手練習,問題是阿嘉跟友子之間的火藥味似乎越來越重,也連帶影響樂團的進度。終於,在一場鎮上的婚宴,大家借著酒後吐真言,原來阿嘉跟友子兩人都是孤獨的異鄉人,解開心結的兩人發現了怒氣下所隱藏的情愫,於是發展出了一夜情。

在阿嘉的房裡,友子看到了日本來的郵包,發現那居然是來自六十年前七封未及寄出的情書,她要阿嘉務必要把郵包送到主人手上,然而,日本歌手要來了、郵包上的地址早就不存在、第二首表演樂曲根本還沒著落、而貝斯手茂伯依然不會彈貝斯……。

而友子,在演唱會結束後,也要隨著歌手返回日本,開始新的生活。

阿嘉終於決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夠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事實上,愛情故事幾乎是每一部電影都有的元素,當然《海角七號》也不例外。但是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是他除了有感人的愛情故事這個元素外,還加上了許多不同的元素。

在這部電影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台灣各個族群對本身意識的呈現。故事內有日本人、河洛人、客家人、原住民、等不同族群的故事、背景甚至個性的呈現。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探討的重點。最重要的是族群問題在台灣已經是多年來的問題,而這部電影,卻正好為大家呈現另一個面向的討論,所以這部電影上映後,就出現了許多不同聲音的族群討論,對台灣社會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故事中男主角與女主角的角色也讓人開始對愛情有了新的詮釋。當然,每個人的詮釋方法不同。對我而言,劇中男主角阿嘉對女主角友子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你留下來吧!不然我就跟你回去。"一般上,我們看的電影只有前面那一句,幾乎沒有聽過男生會跟女生回去的。這部電影卻顛覆了長期以來父權社會關係,在目前社會算是一種較為突破的現象。

《海角七號》的上映的確為這個社會帶來不同的文化衝擊,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它的確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們的一些社會觀念以及為台灣的國片市場帶來正面的影響。














李政賢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文字.过境]【【第六章】戏梦人生! 】 ONCE,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记得这是一部2006年的电影。

在看这部爱尔兰电ONCE之前,

我首先被ONCE的歌曲Falling Slowly

一首关于LOVE的歌曲深深的感动着…

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All the more for that
Words fall through me
And always fool me
And I can
t react
And games that never amount

我记得那时候没有勇气的自己,

我也记得那时候听着音乐,

26岁的青春发出淡淡的寂寞…




这是一部关于音乐,关于爱,或者也是关于梦想的电影。


ONCE》讲述的两个人在都柏林街头从彼此身上发现勇气的故事。一个是缺乏勇气演唱自己歌曲的街头音乐人,一个是在陌生的城市中设法求生的年轻母亲。随着两人生活交织在一起,他们开始发现彼此的天赋,并互相鼓励实现各自曾经的梦想。
影片通过音乐制造了独特的故事环境,这里有一对通过歌声来表达情感的情侣,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音乐的意义一样,有时候安静舒缓,有时候荡气回肠,而我们的心情,将会因为剧情或曲子而起伏不定


夜幕降临,白日匆匆的人们也都已经回家了,画面显得有些昏暗。男主角仍然站在街口弹着吉他唱着歌,那是一首为那个女人而写的歌:Scratching at the surface now,and i'm try hard to work it out.在歌声中,一个年轻又离开了丈夫的捷克女人站在了她的面前,整条街空荡荡的,只有那孤独的捷克女人懂得他的歌声而深深被感动。这样的邂逅,就发生在了两个陌生人的身上。有一段情节蛮难忘的,男主角在第二天跟女主角来到了一个琴行。两人在一起合奏了一首歌,一首非常非常让人感动的歌。女主角负责钢琴和和声,即兴的编配让整首歌变得非常丰富,非常富有情感。两人带着各自的思念,唱完了这首歌:
I don't know you,but i want you.
all the more for that.
and words fall through me and always fool me
and i can't react

and games that never amount to more than they're meant
will play themselves out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ni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d the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Falling slowly,eys that know me
and i can't go back
moods that take me and erase me
and i'm painted black


well you have suffered enough and warred with yourself
it's time that you won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ni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d the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take this sinking boat and ponit it home
we've still got time
raise your hopeful voice
you had the choice
you've made it now

falling slowly,sing your melody
i'll singing along


这首歌像是一个男人在深夜中静静地思念深爱的女人,也许是恨,也许不舍,但是一切都只有唱歌的人才知道,我们只是被它深深的吸引和感动,想起一些曾经拥有过或将要渐渐失去的东西。然后男主角和女主角渐渐地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做音乐,男主角弹吉他,女主角弹钢琴,渐渐地,都互相爱上了对方。只是中间还存在着一些隔阂。那就是男女主人公以前的那些感情,让他们自己太难以忘怀了。


后来女主角发现了男主角的才华,让他录制了CD。在那个夜晚,他们的感情终于难以抑制,男主角说出了他的心声。因为事业的缘故,他将要在录制完CD的第二天去纽约,那个离开了他的女人所在的城市。他希望她能跟他走。她也答应了。我以为这又会是一个漂亮的结局。但是在录制完CD的那天,女主角说,她的丈夫回来了。她不能跟他一起离开。他们自己会有自己新的生活。第二天,男主角在给他以前的女人通完电话后,送了女主角一架她最喜欢的钢琴,然后离开了这座城市。

其实他们发现,虽然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毕竟生活就是生活。
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角望着窗外,音乐再次响起,那首他们第一次一起唱过的歌。
I don't know you,but i want you.
all the more for that.
and words fall through me and always fool me
and i can't react


整部影片的画面给我的感觉就是浪漫和温暖,再加上那样淡淡忧伤的抒情音乐,不能不让人感动。在爱情变轻的繁华都市中,追求梦想和追求幸福的人如果能走在一起相爱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爱情更美丽更令人动容。


ONCE,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林丽萍
[文字.下雨了]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無碼亂墜 】『 第六章:戲夢人生』暖春(又名:我想有个家)

前言
这双周,《星火》写的是看电影后的评语及感觉。周一及周三的作者张微妗姐姐及小芳姐姐写出了内容让人惊叹的影评,让不学无术的笔者感到压力,一直在苦思,要找一部怎么样的电影和大家分享。

和我们叫座作者李政贤商量后,也曾经想以笔者在昔年看过的三级片“玉蒲团”作为分享经验,因为不太看电影的笔者,实在无法想到一部有深度的电影来和读者们分享的。

偶然在电影集内,找到一部友人在去年前送来的电影《暖春》,还记得在去年看这部电影时,一个庞然大物还会掉下眼泪。昨晚重看了这部电影,眼泪不再流下,这并非已经不再感动,是悲哀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后,自己仍未有改变。

可能有认为电影内的故事情节太过简单,可是一名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却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我想应该和大家分享的:

你有多久没哭过?

你有多久没被感动过?   
你有多久已经麻木不仁地只知道关心自己?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你看看可爱的小花。。。   
和贫穷,孤独斗争的场景吧~~   
我总觉得,这样的故事和事儿,算是电影~~   
我甚至猜到了故事里的那个故事,   
但这样的片子,   
还是让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和读者分享这部论述“人间真情”的电影,找回世间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爱。





故事大纲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80年代的中国农村,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小花,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被老汉领养回家。由于老汉的家境贫穷,因此,小花的到来却遭到老汉的儿子及媳妇的不满,尤其是老汉的媳妇更是对于小花的到来深感家中地位受威胁而设法的小花弄走。

可是,小花在老汉的保护下,幸免被卖给其他人,而乖巧的小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自暴自弃,并不断的修补和老汉儿子及媳妇的关系,奈何,老汉想把小花送进学校的决定却更恶化小花及他们的关系,小花的命运从此更不堪。

小花凭着对人好,以德报怨的态度,获得全村人的爱戴,最后甚至感动了老汉的儿子及媳妇,并且接受小花成为家庭的一员。

过后,老汉的儿子更发现自己不断埋怨爸爸对一个孤儿的爱戴,却是大错特错。因为事实上,他也是老汉领养的一个孤儿,因此,老汉儿子及媳妇就更珍惜现在的家庭,大家乐也融融。

最后,小花终于考上大学,也为老汉一家带来新的生活。



观赏后的感觉分享

这部在2003年推出的电影《暖春》,强调的是世间上的真情。
一部在纸醉金迷、权利斗争、追求欲望社会中的镇定剂,直接触动人的内心,内心对话的电影

概括而言,整部电影几乎每个情节都触动着心灵的最深处,
也让看电影者寻找会最原始的感情,并有着调整沉沦在物资及功力上的正确价值观

这部电影的真正成功的因素是,虽然整部电影没有强调“爱”却能够牵动每个人心中的爱,画面上的动画却把讯息传输给电视荧幕前的我们,去思考爱及真情,并再自行转化为感动

在电影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句经典的话语,

老汉说了一句:生活是苦了一些,但是心里却感到很踏实!

就那么一句话,却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富裕,可是却很空虚
这种反射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我们失去最原始应该存在的感觉。

亲情、爱情甚至友情,究竟什么样的感情才会给人最深刻的感动,
我想看过这电影的人都会知道。。。只有真心付出真情,才能达到感动

什么是人间最纯洁的情感?我并不明白。 可是当电影去到最后,小花说了这么一句话:在这里,有我取之不尽的爱,也让我明白到爱在生活中,不止是血是浓的。

我明白了!

*********
这部电影的导演乌兰塔娜在开始拍摄这部电影时就说过:

亲情是拍摄最想表现的东西。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是很自然而然的,所以《暖春》要表现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也能达到血缘关系的那种亲情,甚至水浓于血这样一种情感,相信有更多的人会被感动,会相信人间还是有这种最纯洁的情感在。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天芳夜談】『 第六章:戲夢人生』盧安達酒店



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膚色和不同生理結構的人,長久以來,身為人類的我們,都為自己下了標準,把人類分成各種類別和等級,如以前黑人是奴隸,白人是至高無上的,同時我們也有了美丑之分等概念,都實實在在的在分化人類本身。

種族沖突在很多國家都曾經發生,有時候是歷史因素造成,但很多時候也是人為的因素,而造成千年不變的仇恨,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問題。

盧安達位於非洲中部偏東,南邊與蒲隆地為鄰,北邊與烏干達為鄰,盧安達與蒲隆地原是一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語言及種族關係。境內由佔多數的胡圖族(Hutus)及少數的圖西族(Tutsis)組成。1962年兩國正式分開並宣布獨立。十五世紀時,這兩大種族就因爭奪土地而發生流血衝突。

當年盧安達還是比利時的殖民地時,比利時政府採用「以夷制夷」的方式來管理,分別向兩個種族輸出利益,而更加深雙方不滿的情緒,也為日後的衝突埋下導火線。長久以來,盧安達都是由少數圖西族的貴族菁英來統治國家,形成兩族間心理上及階級上的矛盾與對立。

在《盧安達酒店》電影中,保羅在盧安達市郊的一家四星級飯店擔任經理,這家飯店專門接待來自歐洲的遊客,和一些當地的軍界政要。非常顧家的保羅雖身為胡圖人,卻有個圖西人的妻子和三個小孩,一家五口過得非常和樂融融。

這年春天,盧安達爆發了內戰,境內的胡圖人煽動民眾對圖西人展開大規模屠殺行動。本身為胡圖人的保羅,卻一秉人道的關懷立場,對不幸的圖西人敞開了庇護的懷抱。他不但開放了飯店房間讓人們避難,也協助紅十字會的救援行動,安置了許多兒童。

為了爭取時間來聯絡歐美各國政府及媒體,以尋求國際的庇護,保羅利用飯店的高級藏酒來收買軍隊,作為緩兵之計。而當他與國際救援組織取得聯繫的同時,還得編造機智謊言周旋於暴徒之中。保羅以自身的金錢和外交手腕不斷對外求援,並秘密保護著飯店內的一千多條的寶貴生命。

保羅在危難關頭,可以不分彼此的照顧其他在他本族內,被認為低賤的圖西人。雖然我沒有經歷過513事件,但是我記得有一年的新年廣告,就是講述在513時期,馬來人讓華人鄰居進入屋內的。我相信,當年一定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景象。

生長在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除了當年英國統治時的分而治之以外,巫統長期灌輸友族的特權概念和馬來主權問題,都造成了我國各民族之間貌合神離。

某位評論人曾說,歷史不應該成為包袱,而應該吸取教訓。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以往的歷史,但是我們還有往后的歷史要書寫。

各族之間都應該有更多的諒解,需要放開成見接納彼此。但是很不幸的,從我國今年內所發生的多宗問題看來,種族政治依然深植在某些人的心里。

最近的美國總統選舉,選出了歷史上的第一位美國黑人總統,全世界都為之鼓舞,連我國人民也為此而喝彩,因為我們都希望,我國能夠真正打破種族隔閡,做到真正的選賢與能。

雖然每一次當有人發表種族性的言論時,都會有人暴跳如雷,群起反擊,其實大家應該理智看待事情,而不是越吵越激烈,使沖突加深。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等多200年, 但是我期盼,無論何時我們都能夠保有希望,期待我國光輝歲月的到來。


延伸閱讀:

胡圖族VS圖西族的沖突




















周小芳
『The Wonderful World』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第六章】戏梦人生!《慕尼黑》 Munich

“我不確定未來是不是中文的天下。但是,將來大概是回教囘過頭來找基督教算賬的世紀……200629日,陳文茜應臺北國際書展的邀請,主講一場關於波蘭的講座。她的確提出了目前國際局勢的關鍵,但是她對回教的描述似乎還不夠完整和精確。雖然我在這方面也並不具備完善的認識……只是,人總會有内在的聲音向自己反映,誰的話帶有偏見、或中肯、或完整、或總是缺少了什麽……

觀賞慕尼黑以前,純粹憑藉電影海報上的簡短介紹——“1972年全世界都目睹11名以色列選手在慕尼黑慘遭殺害,這是一部描寫世界發生后的故事”,作爲長達2小時40分鐘反復吸納和思考的基礎。後來證明,這樣的準備是淺薄和匱乏的,所以才會造成過程中長時間的不安。

心理的不安,不是因爲血腥和暴力,不過也是因爲血腥和暴力。我並不是對復仇行動中,採取種種激勵的手段而產生恐懼。而是對導演詮釋故事的角度,其距離的遠近,其選擇的核心價值或主旨,不斷地感到深刻的隱憂。一直到後來,讀了一些關於慕尼黑歷史事件的描寫,心裏才稍稍平穩。

對於以巴、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的襲擊新聞,我認爲不能用“道德譴責”、“解放民主”等旗子,將問題簡而化之,更不能訴諸于厭惡或仇恨“恐怖分子”的手段去解決問題。至少,這些國家長久蘊存的紛爭,也和史上幾個大國脫不了干系。

就拿以巴為例,一戰之後,英國殖民的巴勒斯坦,實施“支猶壓阿”方針,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民族之家。猶太人一方面受到英國的鼓勵,更大的原因是在猶太復囯主義的驅動之下,從世界各地大量移入巴勒斯坦,從1918年只佔巴勒斯坦居民總數的7%,到1939年激增到45万人,佔居民總數的30%二戰期間,美國爲了自身的利益,擴張中東的勢力範圍,也嘗試利用“支持猶太人無限制移入巴勒斯坦,並建立他們的猶太國家”的手段,排擠英國,來獲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此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已在逐漸加深。

一直到19471129日,聯合國在美國的操縱、俄羅斯支持,英國等10國棄權,阿拉伯國家等13囯的反對下,通過了“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分治計劃)問題的決議”,是巴勒斯坦從此一分爲二,即阿拉伯國(巴勒斯坦),和猶太國(以色列)。1948514日,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導人在英美的支持下,宣佈以色列獨立;隔日即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也展開了中東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和動亂。

當時我的不安,是因爲Steven Speilberg對於巴勒斯坦,或以色列襲擊行動的再現,是一種單純纍計血腥、暴力,進而演化成仇恨情緒的二度暴力?還是一種促使觀衆對“恐怖主義”、“回教”、“中東”等相關的字眼,有更引人省思的新觀點?

在歷史上,慕尼黑和以色列後來的“摩薩德”復仇行動是一連串血腥的史實;但是,Steven Speilberg卻在其中凸現每個主角對人性的掙扎、對家園的堅持、和不惜一切代價的決心,藉以彰顯他們作爲人類的平凡。簡言之,對於歷史的創傷和遺恨,似乎只能要求世人,或當事人借助“普世價值”的關懷力量來消解。

“冤冤相報何時了”,或許是對於這部影片的主旨最俗氣的描述。我在想,我所留有的令人髮指的印象,不過是主流媒體選擇性傳輸給我的“客觀”。觀賞電影之後,我該如何重新詮釋眼前的中東,和那一連串還將延續下去的令人髮指的行動?要詮釋歷史,就不免涉及哪一方人馬的觀點,價值的判斷也就無從避免。如果史實牽涉了優勢者和戰敗者,或許我可以採用同情弱者的觀點,去給與關懷和認同。但是,歷史總是難以分辨誰是嗜血誰是受害的一群,此時我該如何判斷?

這或許要待自己纍計更多的歷史知識以後,才能咀嚼出更爲成熟的看法。閲讀了王德威《歷史與怪獸》之後,寫下了這段文字:
書寫228本來是爲了減除悲痛,但是我們往往又在書寫之中再度悲痛。記錄228本來是爲了揚善抑惡,但是我們往往又在記錄之中再度纍計仇恨。如此反復之下,我們的愛和善,原來是要透過痛恨別人來完成。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賢外之音】『第五章:“食”不於我』 士林夜市“大上海”生煎包

數年前,來到台北念書。當時的心情是興奮的,因為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有機會在國外生活。我還記得我來到台北第一餐就是7-eleven 的日式咖哩便當,因為班機太晚了,所以餐廳都打烊了,只好吃便利店的便當。

由於我念的是中國文化大學,一個風涼水冷的陽明山上。從山上下來就是士林夜市了,所以文化大學的同學都喜歡約朋友到士林夜市碰面。我想曾經來過台灣旅遊的朋友或是有注意台灣新聞或是台灣小吃的朋友對士林夜市一點都不陌生吧!因為士林夜市早就變成觀光夜市了,也是台灣旅遊局強打的旅遊景點之一。

事實上,士林夜市也的確有很多很好吃的小吃。例如:士林大香腸、潤餅(類似大馬的薄餅)、蜜酥雞排、麻辣涼麵、蔥油餅、烤鴨夾餅、青蛙下蛋、雪花冰等等各式各樣的小吃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但是,我個人卻特別喜歡『大上海』的生煎包(也叫水煎包)。它有一點像大馬的生肉包,但是生肉包卻少了生煎包那一股香味,因為生煎包是用水來煎的,包的底部有一層焦掉的顏色和香味,也因為這樣它散發了非常獨特的香味。


大上海生煎包攤位的外觀。



師傅們講煎好的生煎包“搬”上來。



還可以看到濃濃的蒸氣。


一盆是高麗菜的,另一盆則是豬肉的。

一個士林夜市就有不少過五攤的水煎包,但是我為何獨愛『大上海』呢?因為它有著獨特調配的醬油膏,喜歡吃辣的朋友還可以加上一些些的辣椒醬,也別有一番風味。

另外,水煎包有兩種口味,一種是高麗菜(就是大馬的包菜),另一種則是豬肉的,兩種都這麼好吃,大家可以視自己喜歡的口味選擇。當然,其他賣水煎包的攤位也有其他口味例如:韭菜的,香菇的等。



近看就可以看到底部有一點焦掉的顏色。



加上獨特的醬油膏,就可以大口的咬下去了。


裡面有滿滿的肉,是不是很好吃呢?


下次,大家如果有機會來到士林夜市,一定要來嘗嘗士林夜市的特產,水煎包,一個台幣10元,買十送一。








李政賢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荒年之穀】『第五章:“食”不予我』濃郁蒜香嗆鼻的蒜蓉蝦

濃郁蒜香嗆鼻的蒜蓉蝦

我喜歡蒜頭,特別是爆香了的蒜頭,愛屋及烏更愛上了蒜蓉。那種濃郁到不行的蒜香,又嗆鼻,又辛辣,不但刺激味蕾,也讓胃口大開。

從小媽媽和阿姨會將蒜頭爆香,加上剁碎的蒜蓉和紅辣椒粒,和新鮮的蝦只一起放入鍋里蒸;蒸熟后再淋上香麻油,就是一道簡單但鮮美的料理。

前陣子,托升旗山的福,到一家號稱臺灣料理但卻不是很臺灣料理的料理店用餐,第一次嘗到這么一道蒜香濃郁嗆鼻的——蒜蓉蝦。

這道料理主要是在蝦背上下功夫——串直蝦只,切開蝦背,將厚厚的蒜蓉一并塞入,再下鍋油炸一番。油炸后的蝦肉與蝦殼容易分開,對我這種喜歡吃蝦子但卻懶惰拔蝦殼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動。

蒜蓉濃郁的香氣撲鼻,一口咬下去,整個就是熱燙蒜香嗆鼻,蒜香的誘惑真是過癮!












林芮光
初聲之犢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文字.过境]【第五章 “食”不予我!】Omelette,法式蛋卷的幸福错觉。

















“Simour,我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出发。
往海的方向启程,沿途里一直在想心事。
我在海岛上的每一天,
从一碟香喷灼热的Omelette早餐开始。
Sun说,食物是有灵魂的,它能治愈寂寞的空虚。
我想我真的快要相信了。”


2007年的夏天,我遇见Sun.一个海岛上的厨师。
那年我独自启程往Tioman岛,带着一颗破碎的心。
背囊里装着一本厚厚的[On The Road],
一套要跳下海的泳装,还有一堆要狠狠丢弃的情书。
海岛上我住的地方和海只隔一条小小的路,
海岛很安静,早晨醒来就看见海,夜里听着海浪声入睡。
我的生命里,似乎不曾有过这样安静的日子,
我从一段消逝的感情里走了出来,
重新又回到一个人的原点。
或许又因为一个人,所以那份安静又多了些许自由。

从我住的地方一直往海的左边走去,
就可以到一间叫“Quel homme leste”的餐厅。
餐馆就在靠海的椰树下,整个餐馆都是木制的设计。
木制的座椅,Bar台,书架,柜子…
餐厅的Menu设计很特别,
每道食物的名字都以法式命名,
又好像每道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一样。
Sun说,Menu里的每道食物都是他的爱情记号。
我说真好,至少有个记号可以纪念消逝的感情。
如果让我选一道食物来纪念我的爱情,我会选Omelette。
曾经我也为情人煮过Omelette,在那美好的早晨。
“不如今天我为你做道早餐吧。”Sun说。
我说好啊!我想吃的,是Omelette法式蛋卷。
Omelette蛋卷虽然我也会做,可是做的不是很好。
Sun拿了一些蛋,奶油,要做一道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Omelette法式蛋卷


材料:蛋 = 2个
无盐奶油 = 1小匙
牛奶 = 1小匙
盐 = 少许

1. 在搅拌盆里打蛋,加盐和牛奶,使之充分打均匀即可。
2. 开中火,将奶油倒入平底锅融化,然后加(1)料。
3. 快速地以筷子将(2)蛋液画圈圈,避免锅底结成一层蛋皮。
4. 将蛋呈半熟状态时,离开火源,用筷子将蛋往前半部翻成半圆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melette其实有个传说的。
话说西班牙国王某天带着随从去乡野踏青,
走着走着肚子饿了,发现前方有户农夫家,
于是请求农夫准备料理招待西班牙国王,
农夫把刚捡回来的鸡蛋轻快烹煮,蛋的香味就传开来了。
国王不禁发出“Quel homme leste ”,
意思是“动作敏捷的男子”,
于是后来人们将这句话缩减为“Omelette”,
成为蛋料理的御赐名号。

那是我第一次遇见Sun,看着他在为我做一道早餐。
那是一道Omelette,法式蛋卷。
蛋的香味瞬间散发出来,有种幸福的感觉。
爱情纵使会消逝,但食物确实可以治愈寂寞的空虚。
嘿,simour,我在海岛上的第7天,
我的每一天都从一道Omelette开始。
我几乎快要错觉自己的幸福,
在距离伤口最近的地方。













林麗萍
[文字.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