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第一章:我愛我的國,有國才有家』 我想回家

最近,跟一位闊別兩年的小學同學碰面。他也是留台生,本想留在那裏工作,只是工作不好找,就只好作罷。我說,畢業后,我很想回來。他對這個答案感到驚訝。那晚,一同碰面的還有一個小學同學、他的女友,和一個小學到中學的同學。

雖然要好,雖然都有定期保持聯絡,但過去有某一段的關鍵成長,是在對方的生活和記憶中缺席的。所以,我沒辦法在倉促的談話間,説明白:當初爲何因馬華收購南洋,而決定從拉曼出走,到大衆傳播系重新來過。新紀元媒體系短暫兩年的洗禮,雖對宏觀深奧的理論消化不良,卻是從此深深地烙印在我身上。幾位年輕老師,孤獨地在海外理論和在地脈絡之間,不斷從try and error中努力嘗試結合與實踐,成爲了我觀照這個世界的重要參考。加上中間曾經參加過電臺訓練班和電視臺的工作,讓我看見了知識和田野兩者缺一不可。這一路走到社會學系,都是爲了吸納別人的經驗和知識,好回頭來拓展對這片土地据縣、狹隘的眼光。

面對那晚的同學,我只能匆匆丟下一句:這跟我主修的科目和關懷有很大的關係。昨晚,跟以前電視臺的同事一起喝茶聊天。老闆問我有什麽打算,我老話一句:如果你問我,我真的很想回來。我說,沒辦法,這是你成長的土地,有著你的記憶和認同。不管你想到什麽,你都不自覺地跟這片土地連結起來。現在學來的抽象知識,確實有其重要的意義,它讓你跟實際的情境保持一段可供觀察和反省的距離;但是,這些知識是別人土地和經驗發展出來的,無法直接移植。最終,所有的問題和知識,都必須回到原來的地方接受檢驗和整理。儘管,生活在這個城市的社會成本太高,讓要顧家的我猶豫不決。

一直到目前爲止,焦慮似乎是我唯一能夠保持的狀態,雖然一邊也要嘗試著讓自己跟著知識一起沉澱。某晚聚會,看著幾個老師一邊喝點小酒,一邊分享對目前社會的看法。這樣的聚會很珍貴。我説是相互取暖,她説是相互發洩。但至少他們彼此聼得懂對方的發洩。她說,只是追求者在這裡是比較寂寞的,但是相較于臺灣,活在這裡很踏實,可以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我常被身旁的他問,你們同學之間有沒有類似的討論。由於生活圈子日漸狹窄,馬上讓我想到的,常常是只有我的女傭兼秘書。可是,暫時這樣就很夠了。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