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新紀元/董總風波:消逝在論戰中的學術自主

昨晚替我們那屆媒體系(新紀元)更新網站,把最近新紀元和董總之爭的相關新聞和評論整理出來,希望關心這議題的人可以有個地方快速連結,掌握整個事件的圖像。過程中,心越是納悶和沉重。

當今大馬李永傑特別用了個小標,點出了這場論戰的players的具體身份——老闆生意人vs知識分子,加上現在整個輿論方向都指向葉新田和理事會,以至於新紀元到底有沒有需要檢討的問題卻不被討論,尤其是學術專業與自主的討論極其匱乏,如[華教]或[新紀元]這些字眼到底包含了哪些實質内涵。這跟我在每則文章上都打出的問號是一樣的:[新紀元/董總:學術自主之爭?]。

雙方引起的開端主要跟人事聘請權責有關。但,他們彼此爭奪的只是誰的職位賦予較多的強制權或合法權,而專業權力卻不被討論。迄今爲止,理事會從未以學術專業的角度來解釋何以理事會就具備了這種鑑定學術的專業資格,所以才坐住這項人事聘請的更動。同樣的,柯院長每次也僅是以他是學院的最高代表來作爲自己具有維護學院自主性的資格,卻也沒有提出任何實質證明,過去新紀元是用了哪些專業標準來聘請這些職員,但現有的理事會可能無法處理。

我比較關注的是: 從過去到現在,學術專業和自主展現在新紀元的那些地方?畢業生能順利找到工作或升上研究所就是學術?學生能當上國會議員就是新院作爲一所立志要成爲大學的成就?更大的問題是,這所學院的講師、各系主任、包括正副院長的學術專業的認定標準,有無一套正式透明的程序?

以大學校長遴選爲例,一般都會有章程特別説明,臨時遴選委員會成立的條件;還有校長的基本標準(學術著有成就與聲望、具有國際觀及卓越指行政能力、前瞻性之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學術自由等);校長人選的遴選程序(對外公開徵求推薦人選、推薦人必須是專任教授、副教授、研究員等10人以上的聯署和推薦、該校友20人以上才能推薦或自我推薦);最重要的是還會邀請這些校長候選人在治校理念説明會上發表辦校理念;然後教師具有不記名的權利對這些校長候選人進行同意權的投票,然後才逐步遴選出新任的校長。

單從大學校長遴選的例子,即可看出除了學術和教育理念的討論,教授在一所大學所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卻從未看見新紀元本身或董總理事會有將這一個關鍵的參與者列入討論之内。甚至,這所自稱多元民主、具有批判特色的院校所聘請的老師,長年來也未對這一塊有深入和多元的發聲。 所以,一個被忽略的斟酌點是,過去新紀元本身所採用的講師、各所主任和正副院長的遴選程序也是需要一併檢討的。

另一個現象我覺得納悶的是,這場可粗分爲出資人和知識分子兩派的論戰,他們彼此的思想是如此重疊和相似: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昨日就提出:"本身雖然有銅臭味,但是絕不會出賣華教,若不利的條件無法被去除......但在此之前,必須作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它"。另一方面,柯院長則說:“民主的權利,你不必跟我爭辯,我是搞民主人權(運動)很多年的了。”雙方對於自己的位置擁有高度的自信,彼此都在必要時刻拿出“民主”、“愛華教”等譬喻來遮擋自己蒼白的言論。











張溦紟
At 25@紟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