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媽姐,或自梳女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香港連續劇的熒幕上。從來都不知道馬來西亞也有媽姐這回事,一直到接觸了Christine B.N. Chin的書。過去一直以爲學術界沒有人關注大馬移工的現象,後來發現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人開始研究,其中就包括Christine Chin本人。馬來西亞女性,目前在美國教書。
這本書寫的是馬來西亞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間掀起的移工潮,特別是印尼和菲律賓移工的引入。這裡面有個小章節特別處理到媽姐這個部分。原來30年代期 間,馬來亞當時的移工,除了我們一般印象的男性勞工之外,另外一個主要來源就是中國南部廣東一帶的特定女性族群——媽姐/自梳女。
當時這群女性透過男性工頭的幫忙,引渡到馬來亞來。一部分的原因是廣東一帶的蠶絲業開始引入了歐洲新科技,導致這些女工失業而被迫向外尋找生計。這個向外移出的契機,同時也免除了他們受到家人或親友對於婚姻的催促,而獲得自己的相對自主性。
這個作者在1994年的時候,還有辦法訪問到三個當時30年代過來的馬姐。當時她們都將近80嵗了,不知道如今是否依然健在。而且其中還引了一段The Star記者(March 6,1994)對這些馬姐所做的描述,不曉得是不是一篇專題。作者也有提到,這些馬姐除了到一般華人家庭工作,也有的會去在馬的歐洲家庭打工。相信不同工 作的背景和經驗,會影響到她們對身份的認同。
後來聼朋友提起,才知道新加坡早期也曾拍過一部以馬姐為題材的電視劇。興致勃勃地向以前在電 視臺工作的老闆分享這個小故事,想要知道更多。他的口袋裏總是藏著這些已快速消逝當下的小歷史。他說,檳城以前還有一間所謂的姑婆屋/媽姐屋,卻不知道拆 掉了沒。而且,80、90年代期間還常在雜誌和報章看到她們的專題。
試過到網上搜尋關於大馬媽姐的故事點滴,不果;卻偶然發現檳城媒體有 提到當地有家順德會館,早期還有媽姐在那裏活動。雖然還沒有仔細查證,可是如今看起來所有零碎的片斷似乎有辦法拼湊成較完整的畫面。30年代廣東順德的手 工蠶絲業,因外來科技引入,導致當地厰工、包括這些媽姐女工失業而促成了向外尋計的契機,遠渡到南洋(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工作……
縂覺得這些歷史片段好珍貴。過去在學校念的都是跟國家、政府、族群、政治有關的大歷史,都是以統治者視野爲主的歷史,看不見與人民生活經驗貼近的聲音。結果,我們和自己的生命歷史越來越疏離。於是,我們遺忘了我們自己。
張溦紟
『At 25@紟』
6 流星痕:
這篇文章真得不錯, 上半段的文字有點小,
閱讀時有點辛苦.
其實媽祖應該多在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部)較多, 的確有部電視劇是講述遠到南洋來工作的媽祖們,應該是叫(媽祖情緣)的又或者是(紅頭巾),而卻新加坡早期的建築物都是她們的貢獻,真的應該為她們記錄下這段歷史,謝謝分享!
pai seh....
電腦白癡搞不定電腦...
又把字體調整到大字型了,
希望會好一點....
原來如此,下次要把這部電視劇找到,
至少找到簡介和相關的報導也不錯。
以前老家附近有一咖啡當口,裏頭賣粥、賣雞腳的就是一群媽姐,不過他們應該都已經老死了...。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台山與順德兩縣。
Tan Beng Hui(2002)有篇文章叫“Controlling Women's Bodies: The Use of Women and Girls'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Colonial Malaya(1860-1941)”談了不少中國女人來南洋當性工作者的歷史,他們也算是移工。
我找了老半天....都找沒有呢....
可不可以點盞明燈.....在那份期刊上。
我只要找到一篇題目相近的,
Tan Beng Hui,'Protecting' Women: Legis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omen's Sexuality in Colonial Malaya
Gend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2003 7: 1-30
问到了,在这里补充一下...
原刊于一本书,Mohd Hazim Shah 、Jomo K.S.和 Phua Kai Lit三人合编,2002年PSSM出版,书名是"New Perspectives in Malaysian Studies"。
上一篇题目相近的,内容也是谈那段时间的性工作者史。
謝謝溦紟,提供這麽棒的馬來西亞歷史隙縫書寫介紹。我會去找christine.B.N書來看看。在一個強調身份正確,標榜國土所有權的土地上,有許多弱小的聲音是被掩蓋。但被遮蓋不意味著他們並不存在,在大敍述的小聲音真的很值得我們大家關注和注意。
文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