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移工/外勞


昨天在[重讀大馬歷史]讀書會的討論中,楊潔提到上網google大馬移工的有趣經驗。她說,你若打上「移工」二字,網頁上出現的是雞婆聯盟的活動訊息;但若要找出大馬外籍移工的訊息,必須得轉打上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外勞」才會顯現相關的新聞。這顯現了不同國度或語境會使用不同的語彙來形容同一個對象。

不是臺灣不用「外勞」,而是學術界後來認爲此詞暗含了主流社會大衆對他們的歧視,所以會鼓勵大家改用「移工」二字。雖然也有學者認爲,正因爲「外勞」更能凸顯社會大衆對他們的國族、階級歧視,所以沿用這個字詞來討論。
比較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對於自己所使用的語詞不具有敏感度,也不會多反省和討論,以至於我們往往將自己的刻板印象加諸在「外勞」一詞上。同時,也因爲我們反省的匱乏,以至於後來的人會不假思索地反復使用此詞,致使原先僵化的印象再度強化。

縂覺得我們的媒體在這一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運作已久、擁有大量資源的平面媒體。


用兩個關鍵字「大馬外勞」和「臺灣外籍移工」在網上google了一下圖片,發現「大馬外勞」總是跟社會問題、大逮捕有關,但「臺灣外籍移工」總是跟監護工(照顧病人、老人家)或上街遊行爭取基本勞工權益的運動有關。單是這一點就值得讓我們窺看
這兩個社會的差異,也是時候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麽了?












張溦紟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