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石話石說】菜鳥實習日記:一、新扎記者基本功

前言:


筆者曾有幸于畢業實習計劃中獲分派至報館實習,在這段不長不短的兩個月中,筆者著實從中學習到不少寶貴的知識,更切身的體驗了當記者的滋味。

原來對于記者的那種刻板印象,也隨著這番經歷而開始改觀,雖然并非所有記者都對新聞自由運動抱著赤誠之心,但起碼在大家(記者們)心中,都常有一股“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熱誠,在工作時不經意的表露出來……

如今,筆者希望在留學前夕,能將這段寶貴的工作經驗與大家分享——尤其是筆者一班即將赴報館實習的學弟妹及有志于新聞工作的新鮮人。盼他們能夠在投身筆桿界前,多少能對這行有所了解,做個精明的社會新鮮人!

新聞工作…

初到報館,自然要學習新知、適應環境、了解流程了,筆者也是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光才熟悉報館內的工作概況,由事倍功半轉為事半功倍的。

很顯然,課堂上所教的理論並不能在一開始就融入工作中,實習過程中,都需要實習者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才能讓工作得心應手。

先來談談報館的新聞產製流程。其實所有報館都一樣,工作由採訪到排版等,都是分門別類,由各組合力完成,並由主任及編輯從中協調,在時限內為讀者捎來最新的訊息。

記者的工作時間是由早上9時30分開始一直到傍晚5時30分,如遇到緊急狀況、人手不足或趕稿,主任亦可要求記者加班。另外,倘若欲採訪的單位於9時前即展開活動,記者亦需提早出門,避免塞車外也可預防漏新聞。
當然,記者之工作雖然並非朝九晚五,但卻絕非“24小時隨傳隨到”(發生重大新聞則例外),因記者畢竟也是常人,一樣擁有工作以外的家庭、事務等需要兼顧,特此明言,以正一般人對記者工作之錯誤觀念。

在報館中唯有社會新聞組以輪班制(早、夜班)交替工作,其他組別則如上述。

在採訪部裡,可分為6組:普通組、社會新聞組、地方新聞組、商業訊息組、娛樂組、攝影組,均歸一名採訪主任該管,並由幾名助理編輯協調。

再看普通組與社會新聞組的分別——除了採訪的新聞類別不同之外,兩組還有一些差別。普通組雖然工作時間較穩定,但是採訪範圍更廣,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識及技巧,無論是國會新聞、黨團新聞、活動講座、地方事務、娛樂生活等,都要樣樣皆知,殊為不易。

另外,普通組由於經常要走訪各種莊嚴及正式的場合,所以在穿著及儀容方面更需講究。無論如何,接觸面較多的普通組記者無疑增加了更多學習新知、接觸人物的機會。

至於社會新聞組(俗稱“意外組),以其工作之刺激有趣為著稱,各種各樣的意外、集會示威、犯罪現場,意外組記者均是第一個到達的人。

意外組的工作雖然並不繁複,但工作可並不輕鬆,既需要和警方高層打好關係(以便詢問案情),又要對各地道路以至羊腸小徑瞭如指掌(以便在最快時間內趕到現場),還要熟悉多如星斗的法律條文(以明白該條文下之細節),更要冒著得罪惡勢力、被恐嚇甚至毆打的危險衝鋒陷陣(以獲得最勁爆獨家的新聞),可說是少一分勇氣、毅力、耐力都不行!

當然,這組並非沒有好處,除了工作時可牛仔褲配襯衫的輕鬆上陣外,對於社會上五花八門的犯罪手法也可由預知而得到提防,而且聽說繳付交通罰單也有“特別折扣”
……

筆者雖然只是實習記者,但館方依然以培訓正式員工的方式來教導學生,各種能力皆要面面俱到,雖非苦不堪言,但也費了一番功夫。

從放工前採訪部交代明天的工作起始,記者們就需要開始去了解新聞背景、採訪地點、所需發問的問題等。

待第二天採訪過後,於返回報館途中就需開始打腹稿,以便一回到報館後,就能在一小時內將所有繁雜的採訪資料,整理及撰寫成一篇有條有理的新聞。

當然,無論你是菜鳥或老鳥,所有稿件在傳送到總社前,都需要經採訪主任或助編的審核,以免出現紕漏。

筆者在經過了兩個星期的基本訓練後,才逐漸由每天採訪一則新聞,增加至每天二至三則新聞。也試過稿件太多,一直加班到晚上10時為止。

據主任說,每一位新來的實習記者,都必須由意外組開始“鍛煉”,待火候成熟後,就“更上一層樓”,到三樓的普通新聞組繼續“修煉”。

經過種種考驗後,實習生還要通過主管最後一輪的面試,方能晉升為正式記者。

無論如何,兩個月的實務訓練,除了讓筆者獲益良多外,也再次深深的體會到,這份看似輕鬆不需動腦筋的筆桿工作,實不易為。

記者不一定要是專才,但一定要是通才;不一定是公關,但一定要圓滑通融;不一定要清高,但一定要有良知;不一定會富裕,但一定很有滿足感!


延伸閱讀:

(4)PhotoTalk (马来西亚摄影记者协会)
(5)记协网 (槟城中文报记者及摄影记者协会)



楊昌奕
“博”君一笑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