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石話石說】報道文學——鄉音無改鬢毛催:記大馬岡州粵劇團的紮根與傳承

(續上期)

我們一瞥間,見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正在向我們招手。于是走了過去,他很興奮的到:“怎樣,你們還喜歡今天的演出嗎?”

我們很真誠的回答到:“你們好棒!”只見他滿佈皺紋的臉充滿著歡愉,裂開牙齒稀疏的嘴巴笑著回應:“喜歡就好,喜歡就好!”。

原來這位老者是岡州粵劇團的音樂指導——黃紹安先生,今年已70高齡的他,仍本著對華樂的熱愛,堅持不懈的每天練習樂器。

他告訴我們自己在這行不知不覺間就過了30年的樂師生活,唯一不變的是對中華文化——尤其是對華樂的熱愛,仍舊持續至今。

多才多藝的他不單精通中華樂器,如:二胡、揚琴、琵琶、月琴等,更對西方樂器,如:小提琴及大提琴等多有涉獵。對他來說音樂已是他的第二生命,就算不吃不喝也不可不玩樂器。

當我們問起玩樂器為他帶來什麼好處時,他想也不想就道:“哈,玩樂器的人當然比較健康囉!有鍛煉到腦子嘛!總好過去打麻將,不但會輸錢,更要在麻將台上一坐4、5個小時,屁股不生根才怪!”

聽著他既通俗又幽默的回答,我們都不禁笑了起來。看我們饒有興趣的樣子,他也來了神,對我們滔滔不絕的講起自己的演出歷程、學習經驗、生活趣事等。

這位身材中等,腰板挺直,說話仍然中氣十足的黃先生也說其實大馬的粵劇樂譜都是從香港傳過來的,沒什麼變化,略嫌死板。

他也埋怨年輕一代對中華樂器的喜愛程度不及西洋樂器的吉他。 “你們看,現代的年輕人呀,都喜歡學洋人抱著吉他滿街走,還以為很有型呢!”

而後梁先生也忙完了手上的工作,過來參與我們的討論,當他知道我們對於為何受英文教育的青年反而對粵劇有興趣時,他笑著回答:“粵劇豐富的中華藝術,如詩詞歌賦,華樂及服飾,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

“而且英校生和國中生很少接觸華文,這使他們對粵劇產生好奇,進一步產生興趣。何況學習粵劇可以提升對漢語的認識,所以又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粵劇總有一天會被淘汰掉,會被人們漸漸地遺忘,只因沒有年輕人願意加入。可事實上,因現代生活及教育水平不斷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樂齡人士都曉得自動去尋找樂趣來打發時間。

這時,可勾起童年回憶的粵劇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也因為他們的關係,後輩們也逐漸開始留意粵劇。這對喜愛粵劇的人士而言,不愧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至少不用擔心在將來,粵劇會失傳。

對於年輕一輩看不懂粵劇的問題,梁主任說他們在演出時會盡量打字幕及分發劇情簡介,讓他們了解劇情的發展,吸引他們的參與。

他們也會去一些學院推廣粵劇,講解粵劇的形式。這些努力,的確可吸引年輕人對粵劇的關注。 此外,近來中國的崛起,連帶的也讓人們開始注意起中華文化,像中國和香港都有專門的戲劇學院去宣揚粵劇,這種方式可讓粵劇好好的保存下來。

只可惜,我國並無類似的學院。可是,今天不知明日事,喜愛粵劇的人大多抱著樂觀的想法,認為總有一天,大家都會發現粵劇的珍貴之處,並將之留傳下來。

談著談著,不知不覺時間已是晚間10點,而舞台上的戲班子們仍舊排練得起勁。畢竟時候不早了,我們向梁主任和黃先生告辭後就步出依舊燈火通明的會館,悅耳的歌聲依然傳來,似是在不捨我們的離去。

臨走前,梁景昌主任也叮囑我們要來看他們《六國大封相》的演出,算是為維護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歸途中,看著天上圓滿的月光,我們也衷心希望粵劇團能再接再厲,傳承薪火……

(4、續完!)


楊昌奕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