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週一實踐】工殤.攝影


攝影的是何經泰,曾經多次和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合作,並出版過多本集結工人因工受傷的照片和他們的口述文字。這影展大約在2003年辦的,取名叫「工殤顯影2:家族陰影」。多年前,曾經大學的某一堂課聼過老師介紹。

那時候PPT(power point)上面打出了一張照片(就是我們現在看到他身後的一張張照片),一張拍攝手法極爲普遍,但會直接經過視覺穿透到心坎裏的照片。説普遍,是因爲這一張張照片的拍攝手法,跟中產階級每年或每逢節日(尤其是家裏出了個大學生時)所拍攝的「全家福」沒什麽兩樣。只是後者會被擺放在家裏的客廳,供自己和客人觀賞;而前者卻隱藏著一個個被媒體、被社會大衆、被國家政府所極力遺棄的「故事」/事實。


家人手裏拿著已往生的勞工遺像,透過何經泰的眼睛,拍下這些安靜、端莊、莊嚴的照片。攝影者、被攝者和觀影者同時被這張照片定格在必須正視的視角中,去逼問公衆在日常生活中的冷漠。而亡者遺像和家屬始終用最沉靜地、默默無語地的姿態凝視著你,繼續過著他們平淡無奇的生活。對他們而言之所以平淡,是因爲這是勞工階級最常見的生命劇本。對我們而言之所以無奇,是因爲我們老是把這些故事放置在國家大事之後,放置在不起眼的社會版、地方版裏。之所以冷漠,是我們共同塑造而成的。

喜歡另一個抱有社會關懷的攝影評論人郭力昕,這般評述何經泰的「一如以往,何經泰的影像從不打算用煽情的視覺語言,引發觀者的溫情主義反應,他更在乎影像作品如何產生一種悲慟中保有尊嚴、在內心翻滾著絞痛與淚水的閱讀意義。我所讀到的部分受害家庭之口述文字的採訪與整理,雖有口述者不同的內容與訴說方式,但基本上被相當一致的整理成平穩低迴的事實敘述,沒有特別哭天搶地的煽情字眼。經泰的影像,更有意識的掌握了這樣的記錄內涵。在台灣媒體充斥著過多濫情處理社會災難的傳播語境裡,這樣具有安靜力量與沈澱作用的圖文品質,是格外值得珍惜的。只有離開將個人之苦難「個案化」(甚至如主流傳媒將個人之不幸進行「故事化」、商品化之剝削)的概念,人們才能開始將注意放在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上」。

欣賞這樣的攝影師、欣賞這類人,總是將社會關懷融入了他的工作中,卻又不至於像一般主流媒體般,將這些明明透露著社會制度與文化缺陷的故事,瑣碎化、個案化、浪漫化,變成滋養和再生溫情主義的溫床。

會寫成這篇文字,還得感謝i-w。昨晚第一次到i-w的部落格瀏覽,發現她在一篇文章裏談到了「工殤」,讓我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那張照片。

何經泰的攝影集:














張溦紟

At 25@紟

0 流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