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不管是衣飾、電腦科技產品、日常家具、書籍文具、還是食物,臺灣跟大馬最明顯的比較不過是,你常常能夠在臺灣以與大馬相等或稍高一點的價格,取得更先進、更潮流、更多樣、更貼心的產品和服務。所以大家常說臺灣是美食天地,對我而言,某種程度來説確實如此,因爲你可以以相同或稍高的價格享吃各式各樣的異國料理(最廉價及普遍的莫過於意大利面了),但是我一直對臺灣在地的小吃興致缺缺。猶記得剛來臺北念書的時候,一開始爲了省錢,晚餐天天吃魯肉飯(NT20)拌湯青菜(NT30)。
一來是便宜又易找,二來是這樣的晚餐配搭似乎比較均衡,比餐餐吃炸雞排、豬排飯來得好多了。後來好像連續吃了一兩個月就終止了這個省錢計劃。一直到現在,我只要聽到魯肉飯這三個字,總會有一種莫名想要嘔吐的衝動。以前不太相信食物或飲食跟nostalgia或鄉愁有密切的關聯。日子久了,就漸漸發現自己原來習慣、想念、喜歡的食物都很難在這裡的一般食攤找到。
習慣和喜歡的也不一定是特定的菜肴,而是煮法(不喜歡這裡的勾芡,或只有宮保和黑胡椒,沒有甘香、清蒸、潮州蒸.........)、配料(只有咸辣椒,沒有生辣椒、爆蔥......)。後來,每到午餐或晚餐(早餐時間都還在睡夢中....)時間都會不自覺地發愁(是真的發愁。這種獨特存在的體驗真奇妙),漸漸地取而代之的是不知道要知什麽.....不想要吃東西.....後來的後來,唯一能夠解救我的就只能去特別找那些有提供生辣椒的餐館或攤子,不管它賣的是麵是飯是餃子......雖然一般都很難找。不然就是光顧那些東南亞外籍配偶或華僑所經營的越南、緬甸、雲南、泰國等店。後來的後來的後來,也就是最近,才正式慢慢地走出這種難以形容也很難抵消的焦慮。因爲有了廚房、有了冰箱,飲食這件事情開始變得是較自主的行爲。
最近很喜歡(雖然不常)煮的就是板面,有手工勞動的參與,跟這道食物的感覺更親近。我以前就喜歡吃捏的那種,而不是經過機器攪弄成一條條的。媽咪後來教了我一種方法,用湯匙一點一點地挖,挖成像小魚兒一樣的條形。臺灣也有相近的食物,叫面疙瘩。可惜,沒有給我配生辣椒,湯麵裏頭也沒有江魚子和菜心。純粹湊巧,這學期已很少在家吃飯的我,今早上也弄了一次(在此“特別聲明”,相機日期設定沒弄好,我真的是今天早上照的~~~~I swear~~~)。
Step 1: 材料準備: 喜歡的蔬菜、江魚子、麵粉團(買中筋或低筋麵粉,倒進熱水/溫水,用手搓成麵粉團,可加入雞蛋或其他配料)、最重要的還有生辣椒.....
Step 2: 要快的話,可以用事先煮好的滾水倒入鍋子,順便加入江魚子(要香一點的話,可以事先爆炸江魚子)。Step 3: 開始準備用鐵湯匙一點一點的挖麵粉團,不用太多也不必太厚,這樣比較容易煮熟。
我真的是今早上爲了午餐而煮的,是2008/10/27發生的事,不是2008/07/26.......trust me..
Step 4:可以適時(我這菜鳥是純粹凴感覺的啦)加入調味料,如鹽、味精、胡椒粉、麻油。定時察看麵條煮熟了沒,然後再將準備好的蔬菜、蘑菇、雞蛋........隨你高興,丟入。
Step 5: 在等著麵條熟的時候,可以利用空檔處理我們這道菜的重要主角!!!生辣椒配醬油, yummy yummy....可以用剪刀剪,這樣比較容易控制細緻度。我那不懂道法的老爸特別喜歡這個方法。剪辣椒的時候,他還會不自覺地抿起嘴巴,深怕切片辣椒之間的厚度有差。
Finish!!! 最後當然是大功告成啦~~~~~~你不要看它糊糊的,因爲爛相機的質感不好,現實中的它超好吃的~~~~~有空的話,你也可以來試試看哦~~~記得最後可以加點麻油...如果剛才還沒加的話~~~
訂購外帶專綫,請撥........................
張溦紟
『http://www.wretch.cc/blog/weyjin0420』
2 流星痕:
我超喜歡吃『面粉糕』的!在雪隆一帶好像是叫『捏』的板面。
面粉糕捏要稍微厚一點,口感會比較好。而且,真的,如果少了爆香的江魚仔和菜心(還有……『爆香的炸蔥頭』!),應該會黯然失色。
在我家鄉峇株吧轄的市區有一面粉糕檔口,售賣的干撈面粉糕是配醬油鹵汁的!蠻特別下
嘿嘿,不妨星期三上課的時候來交換,我炒面,你煮你的板面。哈哈
板面 非 版面,雖然巴剎的板面很好吃。這句話永杰老師上排版課的時候很喜歡搬出來說一次。
但是每次都笑死我們~~哈哈
張貼留言